聯合報記者彭宣雅、林海/台北報導
原物料上漲帶動各式生產成本上揚,乳業也撐不住。中華民國乳業協會日前進行會員大會,酪農會員提出生乳價格調漲百分之五,約每公升生乳收購價格調漲一點五元,但遭收購的乳品廠會員退席擱置。農委會要求酪農與乳廠先合議討論。但酪農抱怨,政府出手相救雞蛋、豬肉,對酪農力道卻這麼弱,不該把責任推給酪農跟乳廠自己談。
國內酪農生產的生乳,由各大乳廠收購後殺菌,製成各大品牌、各種牛奶產品。有當天與會的酪農會員透露,酪農和乳廠都是乳業協會的大會會員,但大會正式召開時,乳廠代表卻退席「不參加了」。
中華民國乳業協會秘書長方清泉說,進口原物料比去年貴逾三成,大會提出討論,希望乳廠能了解酪農現在的苦,調高收購價百分之五,但考量消費者,希望乳廠市售鮮乳價格調漲也不要逾百分之五。
方清泉說,目前生乳價依品質每公升卅至卅二元不等,已十年未調基本乳價,但每公頃土地依畜牧法規定僅能飼養廿頭乳牛左右,還要投入牧場土地、各式設備、自動化、飼料、人工等成本,養一年才能產奶,對照現在原物料價格,酪農已被生產成本壓得喘不過氣。
方清泉說,希望產銷繼續協商,但也對於政府及時出手相救雞蛋、豬肉,對酪農力道卻這麼弱,直說「水都淹到鼻孔了」,農委會不能把責任推給酪農跟乳廠談。
有乳廠業者則說,如果生乳價格上漲,若不能轉嫁到終端售價,就會侵蝕獲利,但若終端售價漲則會引發消費者反感,還在跟農委會討論中。
大會另也討論到草料議題,方清泉說,目前進口草料「有一餐沒一餐」,以前叫十噸的料,現在會差二、三噸,雖不至於斷料,但缺口壓力大;青稞玉米也可餵乳牛,但因政府硬質玉米補助較多,農民較不願收成青稞玉米,以致今年也短缺。
台灣目前乳牛在養量約十多萬頭,一年生乳總生產量約四十三萬公噸,但國內供不應求,一年仍有二成鮮乳要靠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