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徐白櫻、徐如宜/高雄報導
高雄市去年投入1億預算推動社會住宅包租代管政策,僅成功媒合包租代管1518戶,5年累計3129戶,市議員批評成效不彰,在六都敬陪末座。都發局表示,因為人力不足導致績效不如預期,代辦廠商已增加人力;多數市民覺得領住屋補貼較實際導致推動不易,會參考其他縣市做法改善現況。
現有社會住宅無法滿足弱勢族群需求,政府推包租代管與租金補貼政策。市議員林于凱指出,去年住宅租屋補貼一年媒合1萬6381戶,包租代管只有1518戶,2017年包租代管開辦至今,成效在六都中敬陪末座,以第三期包租代管媒合數來看,桃園市以806戶居六都之冠,高雄媒合僅76戶,是桃園十分之一。
林于凱表示,桃園市有5家業者經營包租代管,高雄市僅有1家,另有桃園業者提出「以屋換屋」政策,協助住高樓層的年長及身障者找尋低樓層住宅,再將空出的住宅納入包租代管,貼心做法讓屋主有租金收入又滿足需求,高雄市可以借鏡。林于凱也建議社宅要連結社福資源,打破只有家戶可以承租規範,讓非營利機構向市府承租社宅,再轉租弱勢戶。
都發局長吳文彥回應,包租代管是中央政策,委託租賃公司協助,高雄市民多偏好租金補貼政策,市府將參考其他縣市作法,提供更優質服務。
都發局進一步補充,高雄開辦時間較桃園晚5個月,物件較少,加上代辦廠商人力不足影響績效,今年3月已增加一倍人力,會增加宣傳場次。另,第三期社會住宅包租代管計畫,增加身障者及65歲以上老人換居方案,思考社宅部分委託NGO團體承租營運,今年預定媒合1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