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記者林于蘅/台北報導
為提升建物節約能源成效,內政部在已推行20年的綠建築標章基礎上,發展近零碳建築技術。內政部次長董建宏3日表示,目前全台綠建築數量已逾1.3萬件,約年減163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4.02個台北市面積,未來內政部將持續鼓勵業界投入淨零建築發展。
內政部指出,綠建築標章已施行超過25年,該標章囊括了生態、節能、減廢及健康等面向,屬於綜合型指標,雖然碳排放量已包含在綠建築的內涵中,但仍須建立針對碳排放量的評估標示。截至今年10月,全台綠建築數量已逾1.3萬件,每年約可減少163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相當於11萬公頃人造林、約4.02個台北市面積所吸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董建宏說明,內政部參考國際趨勢建立建築能效評估及標示制度,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申請制度上,同步進行建築能效評估,並以優先實現建築節能50%為目標,由公有建築物帶頭做起,引導民間建築跟進,從2023年7月起,要求辦公、服務類的公有新建建築物在申請綠建築標章時,就必須同時進行建築能效評估。
董建宏指出,今年7月起,制度再新增公有公共集會、文教類及商業類別,並將陸續分年分階段實施,以提升綠建築設計水準,透過實施成效良好的綠建築標章,帶動建築物自主標示建築能效等級;截至今年10月底已有140件申請建築能效評估,63件完成認可,其中包含2件淨零建築及25件近零碳建築(第1+級)。董建宏表示,未來內政部推動建築物淨零轉型,將參考日本住宅延壽計畫及國外建築物整建維護等計畫,研提結合淨零評估機制,確保居住安全,同時減少能效排放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