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展雜誌/朱福山
減碳如今可謂是全球必行之路,依據碳排放源的差異,對應不同範疇,減碳作為也有大有小;但就碳排減量甚至淨零的整體策略而言,如何避免因小失大、顧此失彼,首要任務便是進行碳盤查。
再不做碳盤查,建材業可能提前出局。
根據行政院工程委員會粗估,我國公共工程的年碳排量占整體比例將近10%,相當於約2,7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因此,公部門的營建政策已要求碳揭露,且勢必要貫徹減碳落地。
今(2024)年起,公共工程率先要求揭露碳排強度,若是無法揭露新建工程的預估碳含量,恐將標不到政府工程,因此政府所有電子採購網,都將新增「碳含量」欄位,第一階段先要求材料業者自我宣告,未來公共工程選用材料,是否低碳排也變得很重要,並非只看價格而已。
再看民間企業,在多方監管單位要求下,首波被課徵碳費的營建材料大廠都開始啟動供應鏈減碳,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就在去年的供應商大會上,要求供應商進行碳盤查,不配合就出局,更喊出「碳是未來做生意最重要的成本」。
此外,高度響應減碳的科技產業近年在全台各地興建廠辦,也傳出開始要求營造產業相關供應鏈進行減碳的消息,像是國產就應台積電要求採用電動混擬土車,然而,隨著台灣減碳腳步向前,與上述類似的場景未來只會越來越多。
建築物未達一定等級能效,恐無法取得建照。
去年7月,公有建築強制實施「建築能效分級評估系統」,目前各地方政府已開始審查,以台北市為例,今年2月起便要求市府新建公有建築物的建築能效標示達1+等級,5月起更要求非市府所屬公有建築物比照辦理。
針對私人建築部分,北市府今年7月起將「勸導」私有新建建築物應納入建築能效評估,建管處則要求士林、萬華、內湖,以及東區等台北市4大熱區內「興建中但未取得使用執照」的建築物,在竣工前必須達到1級。
新北市去年透過民間網路交易平台,主動揭露私有建物的能源效率等級,公布節電表現優良的社區,提供給民眾購屋或租屋參考;新建物部分,則依個案做能效評估。
對於前述狀況,澄毓綠建築設計顧問總經理陳重仁表示,未來建築能效將全面法令化,未達一定等級能效的建築物是無法取得建照的。
責任編輯/王奕淳
註:完整文章見住展雜誌499期
【 住展雜誌 】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減碳必經碳盤查 高建築能效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