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783

蝦皮開店到店 象徵舊便利店時代已過?

#蝦皮 #店到店 #新加坡 #理財
工商時報/朱訓麒元智大學助理教授
 
近日許多人在探討蝦皮為何要開店到店?事件起因就是來自新加坡的蝦皮,也是台灣領先的線上購物平台,一口氣在雙北與桃園開設約30間類似便利商店的實體店,主要的功能是取貨點,也附帶食品、飲料的銷售,它大大的招牌寫著「蝦皮店到店」。
 
許多人猜測蝦皮為何想開實體店,是要跟便利商店搶客人?還是要做虛實整合的新零售店?我倒是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討論,「難道蝦皮不應該開店到店嗎?」,台灣零售市場早就顯現出對此類「電商取貨點新型態店」的強烈需求,只是遲遲沒有廠商走出第一步。
 
蝦皮開店到店 象徵舊便利店時代已過?圖/蝦皮提供蝦皮開店到店 象徵舊便利店時代已過?圖/蝦皮提供
 
在台灣,不只是雙11促銷日,成山的包裹會淹沒許多便利店,就算是在普通日,許多超商的包裹架都已經從原本的貨倉移出到正常的店面中,排擠掉了許多正常的產品陳列。我還遇過要我自己去找包裹的超商店員,因為他店面的1/3都是包裹架,也已經都全部擺放在正常的店面陳列位,而不是在後面倉庫。最奇特的是,我也遇過超商店員手忙腳亂,為了找貨爬上爬下,就在爬梯子找包裹時,鞋子掉了一隻,因為不想大排長龍的客人等待過久,顧不得找到鞋子並穿好,就乾脆用單腳跳,就這麼跳跳跳的把包裹在最短時間送給客人。
 
超商原本順便做的包裹取件服務已經變成主要客源之一,且包裹管理已經佔用了店員大量的時間,也經常會讓大排長龍的客人心生不悅。當原本應該依靠銷售產品為主的實體商店,變成以代收轉付與取件為主的服務點時,便利商店的業態屬性、服務內容與設計配套就應該被調整與轉型。
 
換句話說,現在許多客人「主要是來取包裹,再順便買吃的喝的」,也就是便利商店必須依靠電商來吸引客人時,正常狀況下,電商自然就會不甘心去幫便利店攬客,還要付出高額運費。同時,因為便利商店畢竟不是為了包裹取貨而設置,勢必對電商包裹有許多限制,例如包裹的大小、種類、退換貨等,讓電商覺得綁手綁腳,不如單飛,做自己的取貨點。電商開實體店後能打造最後一哩路的交易閉環,讓競爭對手追不上,我猜測未來整個東南亞都會有類似取貨點的布局。
 
電子商務跟實體零售一樣,都是商業地產的一種,依靠的是流量,或稱為來客數。實體零售店面之所以要付出高額的租金,正是因為所處在的地點有許多人潮與商機。在電商的虛擬世界裡,也是如此,蝦皮在台灣與東南亞各國都是流量最大的購物網店。
 
根據流量分析網站SimilarWeb的資料,在台灣購物網中,蝦皮APP活躍度第一,且每個月蝦皮網站流量更高達約7,100萬人次,也是第一,是台灣人口的三倍,龐大到足以跟便利商店抗衡。
 
電商開設實體店在全世界並不少見,亞馬遜137億美元買了全食超市外,也自己開設了書店、無人便利店;阿里巴巴併購了大潤發,也開設了天貓超市、盒馬鮮生超市。便利商店取貨點的概念早在2014年,順豐速遞就已經嘗試過,當年順豐在一個晚上開設了518家便利店,作為社區取貨中心、產品銷售點、快遞收送點、並提供各種便民服務。這些勇於創新的企業,皆是為了虛實整合之新零售或是歐美所稱的全通路(Omni-Channel)做準備。實體店與網站就像是企業的左手與右手,兩隻手並用才能夠打出組合拳,比只會用單手的企業強大許多。
 
台灣實體零售業的經營技術多來自日本與歐美,在電商時代,應該有更多因應本地需求的自主創新機會。在電商方面,除了拚低價與送貨快速外,也可有更多的破壞式創新,顛覆式的提供更多元、優質的服務,讓供給與需求方都能有前所未有的滿足。
 
新型態便利商店,我們已經等很久了,再一次,新加坡的蝦皮勇敢踏出第一步,讓台灣零售進入新的紀元!
 
朱訓麒元智大學助理教授

熱銷建案&網友看屋心得



好房網不只有新聞,還能找優質宅

好房網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