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吳姿賢/台北報導
農地違章工廠申請納管大限21日到期,環團表示,下一步必須確保各地方政府能否對未納管工廠執行斷水斷電,雖然地方政府人力可能不足,但可透過中央分配的納管輔導金增加人力或外包,將監督這筆經費是否被善加利用。
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國土組研究專員賴沛蓮表示,這次許多農地違章工廠申請納管的數量,都是在最後一刻才催出來,下一步應該開始確認各地方政府是否能夠確實對未納管的農地違章工廠斷水斷電,也要提出具體可執行的策略,例如面積較大的農地違章工廠應優先處置,或是明明有資源、有條件進入工業區卻偏偏選擇建設在農地的工廠。
不過外界擔心,地方政府未來除了處置未納管農地違章工廠以外,還要開始輔導、審查申請納管工廠的改善計畫,但許多地方政府人力不足,工作量恐難以負荷也拖累執行進度,賴沛蓮表示,過去地方政府在處理新增建工廠「即報即拆」時,人手就已經明顯不足,中央明明有分配納管輔導金給各地方政府,應善用資源增加人力、或將簡便業務發包出去,才能確保工作得以執行。
賴沛蓮表示,目前已經有幾個地方政府動起來,利用納管輔導金規畫增加人力,不過彰化縣的農地違章工廠問題較為嚴峻,因此納管輔導金相對充裕,但現在處理相關業務的人員仍只有六名,相較其他縣市可說是嚴重缺乏人力,未來要緊盯各地方政府如何使用納管輔導金並加以督促。
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工輔法通過後都說要對新增建農地違章工廠「即報即拆」,但多數檢舉案件不但沒被拆除,甚至連斷水斷電都做不到,台灣國土規畫需要檢討改正才能正常發展。
施月英表示,這陣子申請納管案件也有不少漏洞,例如有新舊農地違章工廠被業者「統包」起來一起申請納管,將向經濟部中部辦公室反應要求善加處置,另外農地就是要農用,有部分原本申請建置為倉庫,數年後卻變身為農地工廠,這部分也應該持續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