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吳姿賢/台北報導
「工廠管理輔導法」規範新增建農地違章工廠即報即拆,但常因工廠沒有「加工事實」無法開罰,約占整體檢舉案七成。
環團20日舉辦記者會表示,很多工廠等風頭過後就營運生產、造成汙染,這時再稽查根本來不及,應改以「區域計畫法」裁處改善,但有些縣市年增上千件農地違章,地政查處人力卻僅5至6%,內政部應督促地方加強人力、及時守護農地。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賴沛蓮表示,現在農地有很多「準違章工廠」,根據經濟部資料,三年來全台有2256件已查處的新增建工廠,但共有1598件被認定為沒有加工事實的「非屬工廠」,占比約71%,不受工輔法管轄,地方政府雖會發函要求自拆,但案主若不願意照做,最後就進入地方政府的「排程拆除名單」。
不過,賴沛蓮說,通常因為預算不足,拆除日遙遙無期、可能長達幾十年,而這些違章工廠甚至會私下搬入機具開始營運。
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花東組主任黃靖庭表示,過去農地若有實質違章工廠就要即報即拆,但經發單位會受到工輔法當中是否有「加工事實」的約束而難以處置,其實鋼架剛開始在農地架設、還沒形成工廠前,地政單位就可先依照「區域計畫法」,針對農地違章鐵皮屋處以罰鍰、限期恢復原狀或拆除。
地球公民基金會專員黃子芸說,內政部營建署城鄉分署辦理「國土利用監測整合作業」,可透過每個月比對衛星圖抓出「國土變異點」,找出地表有變化、疑似違規的點位,再將資訊給各權責單位查處,但歷年變異點分布的資訊並未公開,若能整合進地政司「土地使用圖資整合應用系統」,外界就可同時了解變異點的違規查處及開罰情況,提高遏阻效果。
以農地違章「重災區」台南市、高雄市、台中市、彰化縣、桃園市、新北市為例,去年共有7513處「變異點」,其中高達4068處為違規使用,但有1256處尚未結案,凸顯查處人力不足。例如彰化縣每年平均新增建1370件農地違章,但地政單位只有7名兼辦人員,每年只能查處73件,查處量能只有5%,台南市、高雄市每年新建違章約500至600件,查處量能也只有2%。
地球公民基金會台北辦公室主任吳沅諭表示,內政部營建署已編列100億元的國土永續發展基金,補助每縣市地政單位100萬元辦理查處,農地違章情況嚴重的彰化、台中、新北、高雄卻未申請,而台南雖已申請,查處量能卻仍是倒數,呼籲內政部督導各縣市補齊人力,各地方也不應以經費及人力當藉口,在農地違章剛整土、綁鋼筋時就要阻止,否則未來要花更多納稅錢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