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王昭月/綜合報導
高雄演唱會經濟近年大爆發,原為世運主場館的國家體育場成為海內外巨星登台新首選,外溢的觀光、旅宿效應常被市長陳其邁掛在嘴邊,但因免收場地費及門票抽成爆爭議,不只議員質詢,審計部也關切,指不符「使用者付費」公平原則。光鮮亮麗的演唱會經濟,付出的隱藏成本卻是全民埋單,成為高市府說不通的道理。
台北大巨蛋啟用前,國家體育場是台灣唯一容納5萬人聽唱的大型場館。近年包括酷玩、BLACKPINK、紅髮艾德、英國接招合唱團等國際巨星相繼前來開唱,吸引粉絲追星,將高雄推升為「演唱會之都」,每個城市都想學。據高市府統計,去年共辦117場演唱會,吸引139萬人次,創造45億效益;今年1至4月辦54場,帶進逾72萬人次及23億元觀光產值,觀光旅宿、夜市商圈在市府強勢助力下業績翻漲。
陳其邁每提及演唱會經濟,不忘展示場館優越性及市府團隊強大執行力,驗證自己翻轉「鐵鏽之都」能耐,但沒說的是,國家體育場不收場租,且巨星開唱時要動用多少警力疏導交通?更沒說的是,高雄近2400億元的負債,是「六都負債王」,結果演唱會主辦單位賺飽飽,高雄市恐怕只賺個虛名。
市府大力宣揚演唱會經濟夯,多名議員一再質疑免場租,藍營議員邱于軒批,市府標榜零場租、零抽成之外,甚至試圖修法減半徵收每年高達2億元娛樂稅,根本慷市民之慨。綠營議員郭建盟指,演唱會帶來爆滿人潮,高雄藝文本業包括活動籌辦、舞團、燈光、舞台設計等服務收益在六都卻倒數第2,根本是「高雄做工,台北賺錢」。
儘管高市府一再解釋不收場地使用費是評估整體綜效,不過審計報告卻突破盲點,高市去年場地租金及權利金收入雖較2021年增600多萬元,設備維護費卻增加2600多萬,一來一往實際上短差2000萬元的收益,市府讓市民贏了面子,裡子可別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