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葉冠妤/台北報導
行政院院會24日公布「紓困4.0執行成果及精進作為」,工鬥團體今指出,紓困看似照顧更多民眾、企業,但一次性補助措施只是在短時間衝高受惠人數,不但缺乏長遠規畫,也未精準投放。因此建議政府下一波紓困應放寬商業服務業申請營運補貼門檻,取消以正職員工數為依據,並提高補貼金額;同時應按月補助服務業勞工基本工資,若雇主未確實撥付給,則由政府代位求償。
桃園市產業總工會秘書邱宇弘指出,工鬥日前針對受僱勞工調查,高達74.4%受衝擊勞工的雇主尚未申請或無意申請紓困補貼,高達92.9%遭減班勞工的雇主並未依法通報減班休息,換句話說,紓困4.0在綁定雇主發動申請,補貼額度及誘因卻嚴重不足、勞動部又不嚴格稽查違法無薪假的狀況下,縱使行政院編列上千億元預算紓困,恐怕既無助於促進產業維持營運,更無助於保障勞工就業穩定。
工鬥團體建議政府紓困政策應做長遠規劃,如放寬商業服務業申請營運補貼門檻,並按月補助商業服務業勞工基本工資等。圖/工鬥提供
對此,工鬥建議,政府應放寬商業服務業申請營運補貼門檻,取消以正職員工數作為補助依據,並提高補貼金額。邱宇弘進一步說明,以服務業為例,自6月7日起至23日,經濟部的企業紓困執行率僅寥寥5.7%,勞工紓困貸款卻在開辦短短5天湧入高達117萬人申請,推估執行率達約200%,兩者落差甚大的原因在於企業紓困補貼門檻過高、額度過少、缺乏彈性,導致雇主與其申請紓困補貼,不如逕行關門歇業、實施違法無薪假乃至解僱勞工。
工鬥團體也建議政府應按月補助商業服務業勞工基本工資,由企業撥付並同時建立勞工申訴管道,讓薪資未達基本工資的勞工可即時通報,若經查為雇主申請後沒有撥付勞工,則由政府做代位求償,再向雇主求償並裁罰。
此外,政府應公開企業申請紓困資料,以利勞工查核及社會監督;防疫照顧假則要給薪,由勞資政三方依合理比例共同承擔照顧成本;失業給付則要提升額度,並延長給付期間,保障疫情期間失業勞工基本生計;針對食品、量販、物流、外送等防疫基礎產業應召開勞資政三方會議,改善工時鬆綁政策,避免勞工低薪過勞形成潛在防疫問題。
邱宇宏表示,三級警戒持續延長,但若沒有解決促進產業維持營運、勞工就業穩定、家庭照顧成本、防疫基礎產業勞動條件等核心問題,發再多一次性紓困補助也無法扭轉情勢,未來若發生倒店潮、失業潮,恐將付出更大社會成本,承擔更多勞動流失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