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謝柏宏/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生策會會長翁啟惠去年9月應邀在行政院BTC會議發表演說,呼籲台灣發展生醫產業,醫療保險應該跟上生醫產業發展的趨勢。由於台灣醫療支出占GDP比重遠低於先進國家水準,翁啟惠則提出,政府應該考慮透過差異性給付、新的經費或是新的保險方式支持這些新產品的發展。
翁啟惠表示,目前國人發展的生物製劑、抗體、細胞、基因治療等新技術,多數還無法獲得健保支付。若是目前健保總預算無法支持這些新科技發展,是否也可鼓勵更多商業保險來支持。
事實上,針對健保總額預算不足,近日多位專家也提出他們的建議,陽明交大藥物科學院院長康照洲、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都表示,當前健保收入來源主要來自雇主、受雇者及中央政府,三方的負擔比重分別為60%、30%與10%,三大收入來源中以政府的負擔最少,兩人都表示「應該提高政府負擔比重」。
康照洲表示,台灣健保總額不足,若想增加收入,政府會以「企業和民眾反對」為理由。但他主張,政府目前的公務預算,應將人民需求列為首選,而不是將太多支出用在國防軍費。當前的健保收入來源大多數是由企業及民眾來負擔,這樣的結構應該透過修法來調整。
逢甲大學財稅系特約講座謝啟瑞也認同商業保險納入醫療支出的概念,他提議,衛福部可以在現有的健保總額預算之外,由健保署再去開辦第二項保險機制,開放民間商業保險公司來投標,以五年為一期委由民間保險業來管理新的健保收入。
洪子仁則引用歐洲商會近期提給國發會建言指出,政府不能再將健康醫療照護政策獨立於其他部門之外,應全觀地統合包括衛生、社會、經濟、科技、財政、創新等相關部會的政策與資源,並以先進國家為師,編列充足預算,維持其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