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素玲/特稿
在台藍領外勞人數即將飆破60萬人,令人怵目的不只數字,而是上路不到三年的增聘外勞機制,成為廠商「加錢購買外勞」最佳路徑,已有失控跡象。其中凸顯的,除了企業界長期缺工的無奈,更應思考的是,政府靠供應大量廉價外勞發展產業,對產業轉型升級,到底是助力?還是阻力?若核心問題不處理,百萬外勞不是夢。
勞動部為了解決廠商缺工需求,推出附加就業安定費增聘外勞機制,希望以價制量,一併上路還有台商投資方案,台商回台新增投資,前者增聘外勞人數達6.2萬人,遠超過當時估三年增3.9萬外勞;後者估可增8.2萬本勞就業機會,結果新增投資案廖廖可數,只新增一千餘名外勞,則是過度樂觀。
這兩案都是當初經建部門強勢要求勞動部被迫配合,從執行面來看,鼓勵台商回台投資增聘外勞機制,廠商寧可多花錢搶外勞,或許足證缺工非假議題。缺工的原因,如大學普級化、年輕人不願投入辛苦、低階勞力工作等,也都是各界高度共識。但缺工之外,企業是否因有源源不絕的廉價外勞,失去轉型升級動力,甚至因此捨本勞,寧用外勞,是另一個值得深思的面向。
企業界感歎台灣經營存在缺電、缺油、缺人等「六缺」,但從反向看,正因為政府長期提供企業過度便宜的水、電、人工成本,以致很多企業目光只在削價競爭、微利代工。這也是為何台商回流投資增聘外勞方案,吸引不了台商,就有人開玩笑:「台商直接轉到東南亞,就有100%外勞可以用,為何要回台?」
試想,如果十幾年來,藍領外勞沒有一再鬆綁,或許會有廠商出走、倒閉,難道不會有人選擇及早升級或轉型?正如多年來,政府資源集中電子科技業,電子業更是外勞聘用重鎮,但不在政府關愛眼神的紡織業,卻有不少靠著技術提升而大放異彩,顯見產業結構轉型,才是真正的活路。解決缺工,不能只有增聘外勞一途;鼓勵台商回流的救經濟藥方,更不能只靠外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