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鍾泓良/綜合報導
國家電力供應從來不是一蹴可幾,至少要十年以上的長遠部署,因此《電業法》要求政府定期對外說明電力情況。但昨日公布的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因交代不清的地方太多,只留下了一堆疑問。
蔡政府上任後宣布「2025年非核家園」政策,目標2025年發電占比達到「五成燃氣、三成燃煤、二成綠能」。雖然多年來外界質疑聲浪不斷,經濟部能源局到今年初立法院預算中心報告時才坦言,台灣用電量超乎預期,即使綠能裝置量達標,仍無法達到綠能占比兩成的目標。
經濟部頻頻以「分母變大,分子變小」概念政策落空原因,但外界質疑,基數(電廠)不變,不可能出現分母(用電量)變大,只有其一分子(綠能)變小,其餘分子(燃氣、燃煤)不變情況。
電力報告昨日原本期待可以解釋清楚,但能源局只說明綠能發電占比下修至15.1%,沒有交代其餘84.9%中有多少是燃煤、燃氣發電,僅說「動態調整」。
此外,報告預估2023年尖峰負載為4,064萬瓩,但昨尖峰負載就已達4,074.8萬瓩,「超前預估」反變「落後指標」。
電力報告理應說明台灣電力的長遠規劃,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辯護政策;但這次的報告,創造的疑問比解答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