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廖珮君/台北報導
壽險業蠟燭兩頭燒。1月台幣升值,壽險業海外投資若完全不避險,單月匯損2,718億元,即便用避險工具沖掉76%損失,卻暴增272億元避險費用,即便再用外匯準備金沖抵,最後仍是淨匯損561億元,使壽險業1月虧損219億元,沒了開門紅、更連四個月陷入虧損泥沼。
保險局副局長蔡火炎昨(2)日說,1月壽險業受匯損拖累,投資淨利益僅剩520億元、較去年同期大減890億元或63%。
壽險業去年才剛拆了淨值炸彈,今年卻因避險成本高漲,面臨「避險與否」兩難中。若要避險,獲利就會被高漲的避險費用吃掉;若縮減避險,龐大海外投資就得直接與匯率直球對決。
壽險業海外投資,因多是美元計價,為避免匯損,業者多會用衍生性金融商品工具避險。一般業者避險部位多在六至七成左右。
壽險業避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工具,包括CS(換匯)和NDF(無本金交割遠匯),前者與兩國利差有關,利差愈大、換匯成本愈高,後者與台幣匯率預期有關,升值預期愈濃,NDF愈貴。目前CS和NDF避險成本都在3.8%左右。
壽險業今年遇到的大麻煩,是「愈避愈貴」的避險費用。據金管會數據,1月台幣升值,壽險業避險工具利益2,067億元占匯損2,718億元約76%,等於業者用避險工具大幅沖掉了76%的匯兌損失,較上月大增,顯示台幣升值,業者只能砸大錢避險。
避險費用到底貴了多少?數據顯示,今年1月避險費用272億元,改寫金管會從2019年6月公布該統計來新高紀錄,更是去年同期80億元的三倍,市場預期2023年在台美利差擴大下,恐會愈來愈貴。
若以從去年11月台幣狂升至今三個月,壽險業海外投資若完全沒避險,匯損將高達9,025億元,同期壽險業避險費用也砸了718億元,避險費用跳增。
金管會昨公布2023年1月底壽險業獲利、淨值和匯兌概況。受1月台幣對美元升值2.2%,使2月單月壽險業未避險的匯兌損失2,718億元,即便業者透過CS、NDF等避險契約做對沖、又拿了362億元外匯準備金做沖抵,1月仍呈現淨匯損56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