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盧信昌/台大副教授
於今年的8月3日,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將碧桂園的評等,由原本的Ba3,降級至B1的「非投資等級」。而早在5月12日,恆生指數公司即已根據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務表現,將狀況連年不佳的碧桂園自恆生指數成分股中,決議剔除;並自今年的6月5日起,正式生效。
有趣的觀察是,過去三年間,碧桂園已從高峰期約11塊錢,下跌至晚近低於一塊錢;因此,香港財經媒體和新聞關注點是:碧桂園會否自藍籌股當中,進一步的處置是,下市。
於今年8月初,碧桂園就連2250萬美元的債息,都無法如期支付;瞬間讓各界炸鍋的是,其現金流動性遠比分析師的預期更糟,在預期公司定然違約之下,國際信評自然再次被降級了。
尤其在2020年新冠疫情惡化期間,當時中國大陸的監理當局即已推出:「三道紅線(融資新規)」的概念,係針對房地產業的債務風險所提出;金融業的房產授信額度,必須遵守此一指引來進行。
所謂的「三條紅線、四級管理」,具體監測:資產負債率(是否大於70%);淨負債率(是否大於100%)以及現金短債比的大小;房產業的舉債規模,其成長幅度則是根據「三道紅線」的違犯程度,綠燈,可以增到15%;違犯任意之一點,為黃燈的10%以內;任意之二點,為橙燈的5%以內;至於都超過,就會屬於全面被禁止進行貸放的,紅燈號了。
誠然,全球經濟情景的預期並不佳,尤其更在中、美兩強的持續對抗,甚至有部分勢必脫鉤之下,產業布局和就業增長的改變,都因著產業鏈的重組而影響到房地產的購置能力與投資者的信心。
若再對應該公司的股價趨勢、燈號監理和債務規模的管控,以及恆指公司在指數成分上的終極處置,如今一頭熱的恐慌性報導,倒有點是外行在看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