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訊
台南方案,引爆重大建設與居住正義之間的激烈拔河。此案是在台南縣市合併前核定,如今時空丕變,都市地理中心也逐漸位移,是否仍有必要性?值得重新思考。
台南鐵路地下化政策,引爆重大建設與居住正義之間的激烈拔河(黃文博攝影)
市府一再強調,鐵路地下化爭取20年,直到98年才獲行政院核定,然而,當年台南縣市尚未合併,此案打著縫合市區的名義推動,顯然只侷限在舊台南市的思維中。
如今縣市合併,大台南的都市發展也與合併前大不相同,市中心更逐漸由東區往永康、南科等「地理中心」方向發展。位置相對較偏西的鐵路,對交通的衝擊已逐漸減弱。數十年來多數車流量較大的平交道,相繼變更為高架路面或地下道後,目前僅剩青年路受鐵路的影響最大。此處因路面窄、車流大,加上平交道又靠近省道路口,經常出現回堵現象。
如果能將青年路改為西向的單行道,即可有效化解車流回堵問題。至於鐵路地下化後,路面將闢建20至40米寬的公園大道。問題是,這條長度只有6.5公里的公園道,尚有民宅阻隔,除非拆掉中間的民宅拓寬省道,但此舉影響更大,反彈也勢必更激烈。平心而論,縣市合併後,鐵路地下化的必要性已大為降低。
市府為執行舊思維下的建設,既出錢、又出力,還得冒著強拆民宅引發官民對立的風險,何妨轉個彎重新思量,進一步創造市府、拆遷戶及市民三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