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朱漢崙/台北報導
三大詐騙氾濫,台灣詐欺犯罪2023年再飆新高。根據刑事警察局提供給金融業者的一份數據顯示,台灣近年來的詐欺犯罪詐騙金額及件數都不斷攀升,其中不論是件數或金額,從2020年起就直線攀升,到2023年11月底止,當年度詐騙件數已超過35000件、詐騙金額超過79億,均創史上新高紀錄。
倘若觀察近7年來的數字可發現,國內的詐騙案量及金額在2017年至2020年之間變化不大,約在39.7萬件至42.5萬件,以及財損金額2兆2689億至2兆3647億之間起起伏伏,但從2020年之後直至2023年,就一路陡升。
在2020年底,當年度的詐騙案件量為23054萬件,詐騙金額為42.5億元,但到了2022年,全年度的詐騙案件量已有29702件、金額69.6億元,而到了2023年11月底,總件數及詐騙金額,均再創歷年史上新高,其中件數的增加,更為至少近7年來最大增幅,可見詐騙正加速氾濫,並加速擴及更多受害者。
金管會公布,從2023年4月至11月,非法投資的詐騙廣告,截至11月底共有1萬5511件,其中光是11月就有4491件,創統計以來單月新高紀錄。對此金融業者表示,這與刑事警察局所出示的統計不謀而合,尤其是刑事局還有進而提供2023年前三大詐欺案及詐騙金額供金融業者參考,結果名列第一的就是投資詐騙,除了前11月刑事局已列案10359件,占比30.17%之外,投資詐騙金額更高達47.49億元,占比59.52%幾達6成。
同樣名列前三大的,還有網路購物詐騙和誘騙民眾解除分期付款手法的詐騙,網購詐騙件數2023年被刑事局列案的有7643件,占比22.26%,金額為4.7億,占比5.89%,至於解除分期付款為誘騙手法的案件,則有6366件,占比18.54%,金額7.8億,占比9.78%。
刑事局向銀行業者指出,銀行業在防詐之所以被緊盯,是因為金融帳戶占詐騙款項交付金額比重70%。其中對於投資詐騙,金管會表示,舉凡冒名金融業、電話簡訊及LINE群組勸誘買股、金融商品交易平台(APP) 虛擬通貨交易平台等,是民眾在陳情遭詐騙時最常見的4種類型。
金管會也指出,LINE群組假稱提供高獲利飆股資訊勸誘民眾投資港股或台股,或以電話推薦飆股,以及簡訊提供網路連結方式勸誘民眾點選連結及加入網路群組,再不然就是推薦民眾安裝假投資平台App,宣稱該App可插隊搶漲停股票並保證獲利來引誘投資人先買到漲停股票,接著誘使投資人繼續加碼,直到投資人發現受騙時匯款已拿不回來;此外,詐團也洗腦投資人用虛擬貨幣交易有更好收益,還提供飆股方式誘騙投資人投資虛擬貨幣。
銀行業者表示,由於也意識到網購詐騙越來越嚴重,因此對於網購商家、第三方支付等業者的實名認證越來越要求,這點金管會也已多次發函提醒銀行業者,另外在解除分期付款詐騙上,最常見的就是民眾購物之後接到電話或釣魚簡訊,告知不小心被賣方誤設分期付款,要求進入ATM來解除分期,要求按照指示的路徑去設定,結果不知竟然是匯了另一筆錢出去。
但銀行業者也坦言,比起網購或分期付款詐騙,金額最大的還是投資詐騙,這也成為銀行在臨櫃阻詐最大的障礙,甚至很多時候必須通知鄰近派出所的警員來勸說民眾:「現在臨櫃人員經常遭疑似遭詐騙的匯款民眾辱罵,都得更有抗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