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李青縈/台北報導
不是只有忘記帶卡可以用虛擬健保卡!長期關注偏鄉醫療的戴嘉言是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也是肝膽胰內科的主治醫師。他不只直接進入偏鄉,也透過遠距醫療、虛擬健保卡等方式讓偏鄉病友可以得到即時支援,然而在虛擬健保卡上路之前,他坦言,醫療溝通上較為費時。
戴嘉言說,目在高雄、屏東、台東偏鄉的遠距醫療應用仍是以醫護人員對當地衛生所以及病患,也就是當地衛生所必須要有醫護人員在場。因為五官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膚科)多需要使用特殊儀器來協助後續影像取得,因此需要有受過訓練的的醫護人員協助,透過系統傳送影像,再由各科醫師判讀。
遠距醫療運行已久,戴嘉言說,開藥前都會先跟當地衛生所盤點確認當地有什麼藥物可以使用,藥物已經不是遠距醫療的限制。而隨著網路的發展,影像傳送等通訊問題也逐漸不是阻擋醫療進入的門檻,但是健保卡跟著患者,若是患者在偏鄉衛生所插健保卡,得依靠與當地衛生所人員一來一往的詢問溝通來了解患者過往的病史,雖然合作多年已累積一定默契,但仍不免增加溝通成本。
戴嘉言表示,若遠距患者使用虛擬健保卡,就可以在遠端了解病人過去病史以及健保卡註記。他也表示,高醫雖然在推動虛擬健保卡取得不錯成效,但是不少年長病人只把手機當作打電話的工具,光是從手機中打開虛擬健保卡的頁面就困難重重,因此仍要考慮世代落差,以及長者對3C產品的接受度。
就算是實地使用,實體健保卡偶爾也會出狀況,戴嘉言說,實體健保卡因為晶片磨損或是機器讀取故障,是最常見問題容易增加看診等待時間。健保署在2021年推動虛擬健保卡試辦,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即響應推出視訊醫療門診結合虛擬健保卡的應用,高醫已經累積一萬一千人次透過虛擬健保卡看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