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許政榆/台北報導
口腔健康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過去常宣導「飯前洗手,飯後漱口」,但牙醫師提醒,用水漱口或清水刷牙,只是將食物殘渣除掉,無法清除口中細菌,建議每次飲食後,應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且不要刷太用力、太乾淨,讓氟化物保留在牙齒上,預防蛀牙,若民眾出門在外不方便刷牙,可使用漱口水、嚼食無糖口香糖替代。
全球疾病負擔的研究,口腔疾病是300多種常見疾病的第一名。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35億人罹患口腔疾病,最常見的口腔疾病為「恆牙未治療齲齒」57.1%,其次為「嚴重牙周疾病」(牙周囊袋>6mm)占28.5%,第三為「乳牙未治療齲齒」占14.6%,第四為「全口缺牙」占8.8%。

中華民國家庭牙醫學會副理事長黃耀慧表示,口腔疾病除了產生疼痛、造成功能喪失,也會影響自信心、孤僻、恐懼,影響社交互動、生產力降低等,甚至增加醫療處置時間與費用,過去常宣導「飯前洗手,飯後漱口」其實是錯誤觀念,應該改為「飯前洗手,飯後刷牙」,若不方便刷牙,才改為用漱口水或口香糖替代。
黃耀慧說,常見民眾2大NG刷牙行為,包括「刷牙不用牙膏」以及「刷完牙用力漱口」,刷牙力道不宜過大。若只用清水漱口或刷牙,無法將細菌清除,刷牙必須要用含氟牙膏,才能達到保護效果。10多年前歐洲建議,刷牙後僅需吐掉泡泡,讓氟化物停留口腔中,無需以大量水漱口,現在國內國小也推行「減量漱口」觀念,不過難以推廣至大眾,主要與民情有關。
黃耀慧表示,不方便刷牙可以嚼口香糖、漱口水清潔,嚼口香糖是透過刺激唾液腺分泌唾液,中和口中酸性物質,降低牙菌斑、致齲菌數量,保護牙齒健康。漱口水中含有抗菌成分,幫助牙齒修復。
每年3月20日為「世界口腔健康日」,世界衛生大會最新發布「全球口腔健康狀況報告書」,要求各國將口腔健康納入全民健康政策,黃耀慧認為台灣政府應積極宣導,並教育民眾遠離菸、檳榔等有害物質,努力符合世衛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