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 羅亦/花蓮報導
站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山月吊橋」上,能飽覽太魯閣峽谷鬼斧神工的險峻壯觀景緻,去年8月啟用後,成為超夯的打卡景點,由於吊橋位在太魯閣族傳統地名「布洛灣」,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尊重當地族人的意願,決議將橋名改為「布洛灣吊橋」,延續地方逾300年歷史的山林文化。
日據時期,日本人為連接立霧溪兩岸,在布洛灣設置山月吊橋,為當時合歡越道路最長、最高的鐵線吊橋,走在橋上俯臨溪流深谷,驚險萬分,許多人視為畏途,不少奉派到太魯閣的日警,見橋即萌生辭意,因此該橋又稱「辭職橋」。
山月吊橋在日據時期曾重建3次,現在的吊橋是第4代,太管處為分流走訪太魯閣峽谷的大量遊客,2016年8月起,沿用早年山月吊橋的橋名,在布洛灣重新興建全長196公尺、距下方立霧溪谷153公尺的無障礙吊橋,適合各年齡層民眾參觀,2020年8月12日啟用後,成必訪的熱門景點。
太管處去年例行召開「太魯閣國家公園原住民族地區資源共同管理會」,有委員提議將「山月吊橋」恢復為太魯閣族傳統地名「布洛灣」,太管處尊重在地族人意願及歷史文化內涵,經研商決定改為「布洛灣吊橋」。
配合吊橋更名作業,太管處將會逐步更新沿線指標牌示及網頁資料,未來印製的出版品也會採用新橋名,由於參訪吊橋需網路預約,因應網路系統調整作業,16日上午9時至12時暫停預約服務。
太管處表示,樂見山月吊橋更名為布洛灣吊橋,不僅與吊橋所在地布洛灣台地一致,亦能彰顯太魯閣族人這300年以來,在立霧溪流域中發展的山林文化與歷史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