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賴昀岫/台北報導
少子化衝擊小兒科醫師人力招募,預估2024年8月僅能招募到8、90人,其餘如急重症等科別也有招不滿的問題,前中央健康保險局總經理張鴻仁說,靠廢除健保總額、提高費率等手段,讓財源變多,同時替護理師和這些科別的醫師加薪,才有可能吸引現在的護生和醫學生,讓他們未來有意願投入這些科別。
每年的新生兒人數,從40萬左右掉到剩下約13萬,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倪衍玄說,少子化也讓小兒科醫師招募呈現下滑趨勢,每年有130位住院醫師名額、目前正在招募中,預估到2024年8月1日,僅能招募到8、90人。
少子化代表病人可能沒這麼多,倪衍玄指出,代表健保給付的狀況會跟著變少,讓小兒科變成一個相對吃虧的科別,因為即便病人數變成過往的3分之1,但醫師不可能因為這樣就只上3分之1的班,而病人數減少,急、重、難、罕的患者數跟著降低,兒科醫師可能就得要到國外受訓、累積經驗,「作為兒科醫師,雖然孩子生得少,但每個都要好、一個都不能少」,未來較可能朝精緻化照顧的方向發展。
新加坡的公醫制度,被外界認為可能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他山之石」,張鴻仁指出,新加坡的自費是全面自費,政府不會出錢,所以叫做自由市場,所以醫院可以有高收費、高單價,這和台灣的健保自費項目不同,換算下來約比台灣的費用多10至20倍,以入住單人病房為例,新加坡是全面自行負擔,台灣則是支付病房差價,兩者完全不同。
新加坡醫院有辦法收這麼高的錢,醫療人員的薪水也可以是台灣的10至20倍,張鴻仁表示,因為可以給出高薪資,當碰到醫療人力缺口時,就可以從菲律賓甚至是台灣等其他國家招募人才,「他只要給夠高的薪水就好了」。
張鴻仁指出,少數醫師也許不在乎薪水多寡,但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愛心來支持,更不能「道德勒索」醫療人員,不能一天到晚叫人家用愛心,有些護理人員年薪甚至不到70萬,導致擁有執照的人超過30萬,實際執業的卻不到20萬,不可能用低薪卻想要有高品質的人力。
張鴻仁說,解方就是「廢除總制度、提高健保費率」,把限制鬆開後,才有錢能替護理師和小兒科等科別醫師加薪,如此一來才能提升,在校護理相關科系和醫學系學生,投入這些科別的誘因,這樣要花上幾年的時間,但不做永遠不會解決。
針對兒科醫師人力缺口問題,曾有相關討論提到,招募外籍醫師來台,倪衍玄說,這是需要非常謹慎討論的議題,包含招募哪個國家的醫師、當地的醫師教育養成如何、是否為台灣可以接受的制度等,因為醫師處理的是人的生命問題,必須非常小心。
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指出,解決之道有二,包括健保對小兒科的給付要適度調整,才能讓人才願意投入;人口少子化,但兒童醫療很重要,未來可能變成類似兒童醫療網模式,專責醫院以外,還要有責任醫院的配置,每個區都要有責任醫院。
除了給付調高之外,也要透過政府補貼政策,穩定專責跟責任醫院小兒科薪資,洪子仁說,因為小孩雖然人少,但要有人看,像是小兒急診,如果只看「量」,收入就會不足,一方面健保給付調高,一方面用補貼政策,例如公務預算補貼專責與責任醫院兒科醫師薪資,也許要這樣才能讓醫師願意投入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