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莞仁/台中報導
歷時五年,全台最高、最大慣常水力大甲溪電廠青山分廠今年可望全面修復。該電廠共有四部機組,一、二號機五月至今共發九千萬度電,扮演今夏電力救火隊,其餘兩部機組預計十月前加入供電陣容,屆時可拉高百分之一的電力備轉容量率,足供十七萬戶家庭一年用電。
台電青山分廠昨天舉行運轉發電按鈕典禮,台電董事長黃重球表示,在六十年代,青山分廠發電量占全台用電量百分之十,雖受天災衝擊,但歷經五年復建,青山四部機組總裝置容量從原來的卅六萬瓩,提升到卅六點八萬瓩,年發電量可達六點二一億度,減碳效益相當於五一五座大安森林公園。
黃重球說,台電採取「順應自然、尊重自然、不對抗自然」的原則復建,使青山分廠與大自然共生,為台灣水力發電開展另一番風貌。
青山分廠位處谷關與德基間,於一九六四年七月開工,是台電大甲溪流域五座水力發電廠中,發電量最大、擔任大甲溪上下游串聯發電要角的重要電廠,同時也是五十年代台灣最後一個美援工程。
台電青山施工處處長李慶龍說,九二一地震造成大甲溪沿岸地質破碎,邊坡落石情況嚴重,加上二○○四年敏督利颱風豪雨釀災,大甲溪河床淤高,導致溪水從廠房通道、出風道出口及尾水通道灌入廠房,設備遭土石流掩埋,直到二○○九年十一月才復建。
「那時真的很慘,連路都沒有,只能慢慢找路進來」,李慶龍說,考量土石流影響,台電將開關場遷移至山腹岩層內,並採取「潛水艇」式的密封廠房設計,四部發電機組蓋在地下兩層樓,且在保留大部分土木設施下,封堵臨溪洞口,另新建尾水隧道與廠區對外聯絡通道,運轉也朝無人遙控電廠方向規劃。
相較於需耗兩小時才能滿載運轉的火力發電,水力發電可在三至五分鐘內達到滿載。李慶龍說,「今夏特別熱,只要下午尖峰時段用電吃緊,台北一通電話過來要我們準備,青山馬上就能供電」。
山中水牛 復建電廠功臣
二○○四年釀成「七二水災」的敏督利颱風,重創台電大甲溪沿岸五座電廠,大量土石遇雨形成土石流沖刷而下,其中又以青山分廠最為嚴峻。
為了搶救發電量最大的青山分廠,原址修復工程先期工程於二○○九年十一月開工,主體土木工程則在二○一○年八月進行,目前青山分廠仍有兩百位台電員工在深山堅守,自許是「逐電廠探勘、開拓的山中水牛」。
作為第一批先期工程部隊的台電青山林姓員工指出,山區交通不便,早期得靠微波通訊與台北總部聯繫,若碰上大雨或颱風造成邊坡土石滑落、坍方,青山電廠宛如深山「孤島」,「沒有地利、也沒有天時」。
該員工指出,往往一進駐就是十天、半個月,且需注意氣象預報,一旦可能有豪雨侵襲,會提前準備兩個禮拜的「戰備存糧」上工,「外面的路塌了沒關係,山封住了至少還有存糧,還可以再裡面繼續蓋」。
聯外交通不易、大小落石不斷,青山復建過程,台電有時需自行修復道路,多數青山分廠的員工最快也得隔一兩個禮拜才能回家,廠內伙食也得每周一到兩次,開車一個半小時下山,前往台中市區補貨,面對艱困環境,「好像在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