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王薀琁/整理報導
高房價一直是民眾的困擾,但房價到底是由誰說的算?品嘉建設暨台灣商務平台創辦人胡偉良沒指名道姓,只說「號稱『專家學者』的『磚家』」根本搞不清楚市場供需,就以「居住正義」亂訂政策,無助於解決問題,甚至適得其反炒高房價。
胡偉良於《台灣商務平台》發文,點出「台北市藉房屋稅壓抑房價」就是荒謬絕頂的政策,因為高額房屋稅打跑開發商、老屋的屋主,新建房屋量減少,供應少,房價因此不能下降。
房價到底由誰決定?(示意圖/好房網資料中心)
胡偉良進一步說明,對新房子而言,「房價=地價+興建費用(含直接、間接費用)+建商利潤」,而建商會根據民眾需求為「自住、換屋」,或「投資、炒作」來訂定房屋售價,「地價高低」則為建商考量是否要投資的因素之一。
一般而言,供需雙方的交易談判對等,把各自利益拿出來談,一來一往、雙方意見逐步有交集,達成交易交格。不過,胡偉良說,在房地產市場,身為供給方的建商,無論在資金、談判能力、市場占有率上,都比身為需求方的購屋者來得好,甚至有絕對主導優勢,雙方不對等。
胡偉良補充,景氣好的時候,建商會脫離成本考量,根據市場需求、也就是消費者的能負擔能力來訂定房價,這時候房價越走越高,如2003至2014年,建商賺足鈔票、壯大自己;景氣不好的時候,主客易位,消費者議價能力變好,建商利潤低、僅能保本,這時只要房地產的土地價格下跌,就會有建商進場,讓房價不至於崩潰,這也就是為何即便交易量大跌、但新屋房價下修仍有限制。
房價下跌只是減少建商的利潤空間,地價和造價仍然會決定房價下修底線,因此房價大幅下跌是非常困難的。胡偉良建議,購屋者應先了解區域行情,再以此做為比較判斷的基礎;以區域房價為基礎,再謀求15~25%的讓價空間。胡偉良於文中批評:「許多名嘴、專家宣稱的不分青紅皂白隨便殺價40%、50%,根本就是一個胡說八道的笑話。」讓外界覺得「你是去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