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 許文貞/台北報導
去年中,金石堂城中店熄燈,昔日的重慶南路書街變成商旅、共同工作空間聚集地,而曾經遍地開花的獨立書店,去年到今年初也有幾間知名書店如「偵探書屋」、「永樂座」、「東海書苑」等即將歇業,加上地方的傳統書店大量消逝,帶給出版業不小的衝擊。
然而出版社仍然積極突圍,更深入了解客群,也搶搭時事議題賣舊書,有些經典書則重新包裝再出版。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表示,如今出版社要面對的,不只是書店通路,而是需要走上第一線,更貼近消費者、讀者的心思,「面對這樣的閱讀環境,除了盡量大書做大,再來就是要做到分眾經營,精準行銷。
理科太太一句話,庫存書賣翻。(圖/擷取自理科太太Youtube)
不見得所有的書都要一視同仁地鋪貨,也要加強直播、網路活動,以及跟網紅、部落客合作,這部分帶來的效益就非常明顯」。像是日前網紅「理科太太」和蔡依林對談的影片,提到《被討厭的勇氣》、《脆弱的力量》等書,就讓已經出版5年的《脆弱的力量》銷售一空,不少讀者看完影片就跑去書店買書,買不到還得訂購,也讓店員驚嘆,「原本全台庫存不過才10本,怎麼突然這麼多人要買?」
去年引起台灣媽媽們瘋搶爆買的「大野狼」書展,主打低價銷售國外出版社的外文童書回頭書,似乎讓回頭書成為新機會。不過國內也有出版社成立回頭書店,或舉辦回頭書展,想靠低價吸引讀者,實驗下來卻發現效益有限。趙政岷表示,「去年就很明顯發現低價不一定賣得掉書,回頭書的效用逐漸在遞減,代表出版的衰退,還是跟人們生活型態、對於擁有書和閱讀的看法轉變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