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侯俐安、陳雅玲、蔡維斌、謝進盛/連線報導
缺工已是營造業的「日常」,尤其深山裡的道路工程。從梅山口起封閉十年的南橫公路,修路環境艱困、日曬雨淋、風險又高,每挺進一步已是艱辛,還要面對人力不願進駐,工程流標一年比一年嚴重,甚至工班平均年齡漸增、年輕人不願加入的窘境,日薪兩千八百元照樣找不到模板工。
負責修復南橫的交通部公路總局甲仙工務段段長陳正偉說,以天池到向陽路段流標三次的武雄橋為例,當地不能建工寮,從梅山口到工地,來回要三小時,夏天易下雨,冬天則是寒冷結冰,每天工時不到三小時,兩、三周才有機會回家一趟,有如「流放到荒島」。
南橫公路修復工程環境艱困、風險高,還要面對工程流標一年比一年嚴重,甚至工班平均年齡漸增的窘境,日薪兩千八百元也找不到模板工。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連平日養護道路的道工也愈來愈少。陳正偉說,愈來愈少年輕人願在日曬雨淋中工作,加上政府組改精簡人力,過去工務段的道工負責路面修補、清除落葉落石等基礎養護,十年前每個監工站至少有十到廿人,每人可負責一、兩公里,如今只剩下一、兩人,只能委託廠商彌補空缺。
公總第三工程處主任工程司王慶雄說,對工地來說,台灣大環境缺工只能且戰且走,尤其營造業將愈來愈嚴重,模板工、鋼筋工需要專業技術,現在留下的幾乎都已五、六十歲,很快就要退休。
公總總工程司鄧文廣說,現在管理手段只能靠發包,但即使發包給廠商,廠商人力也愈來愈吃緊,老一輩凋零、年輕人不來,開再高的價格都找不到人,缺工已是普遍現象。但現行個別營造工程契約總金額達十億以上,才能開放申請移工,營造工會長期盼能降低移工申請門檻,以補足缺口。
同樣面臨嚴重困境的還有農業缺工。為解決農業缺工問題,農會積極培訓本國籍農耕士或農業技術團,再媒介給雇主,雖然這些本國技術士每周工作排滿滿,但很多人耐不了苦,做沒幾天就不來了,缺工問題仍在,業者還是認為移工較好用。
非法雇用移工案例也因而日增。目前全台近五萬名失聯移工中,有一定比率是隨著農產品採收季節四處當農工,業者不怕被重罰或科以刑責也要雇用非法移工,「攏是因為請無工啦」。甚至違法從事「山老鼠」工作,雇用體力好的非法移工盜伐林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