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王惠琳/台北報導
竹市賞蟹步道周邊近來出現一座白色大貝殼佇立路邊,夜晚還化身「發亮珊瑚」引民眾熱議,原來是新竹市政府透過農村再生總合計畫,找來曾參與3次台灣燈會的藝術家林純用團隊,進駐美山社區與在地居民激盪,將在地漁民盛裝蚵仔的「古錐籃」,堆疊成偌大的「共生螺旋」裝置藝術。
藝術家就地取材將海邊漂流木與彩色編織結合,打造名為「生生不息」的藝術品,呈現螃蟹與大海怪搏鬥畫面,作品「海味十足」充滿生命力,成台61線西濱快速道路上最奇幻一景。
蚵籃、漂流木變身「發亮珊瑚」 香山小漁村打造「海味十足」裝置藝術。圖/新竹市產發處提供
香山濕地是北台灣最大的濕地,面積廣達1768公頃,美山社區是濕地旁一處傳統漁村,是台灣牡蠣養殖的北限,一百年前就有插篊養蚵歷史,所產的蚵(即牡蠣)也曾享譽全台,隨香山的蚵農戶逐漸變少、漁業沒落,新竹市府積極復育香山濕地生態同時,也透過水保局農村再生計畫邀請藝術家進駐美山社區,與居民協力,用海味十足的「討海藝術」活化傳統漁村,盼將人潮帶進香山活絡漁村。
「裝置藝術就在曾是海的地方」,策展人林怡君表示,漁村70、80歲的居民分享,居民從前得務農又下海,還在沿岸種植防風林與海爭地,才換來更多土地耕種,是早年全村為生計打拼的光榮印記,團隊因此與居民考究當初「與海爭地」的交界,將裝置藝術擺在該處,記錄下香山蚵村居民的生命韌性。
總策展人向家弘表示,透過不斷與居民談蚵村過去生活,才引發藝術家創意,合力打造了兩件作品,這不只是打卡亮點,更呈現香山「討海」的生命故事,被民眾稱做「大貝殼」的作品名為「共生螺旋」,以96個「古錐籃」堆疊,打造成香山盛產的「肉螺」,藉此讓外地旅客了解香山除了產蚵仔,還盛產肉螺,「古錐籃」代表居民與海的共生關係,向家弘說,他們更用編織將共生關係暗喻DNA雙螺。
「生生不息」是以漂流木及布繩鈎織成海怪觸角,向家弘說,發想來自賞蟹步道,香山濕地最常見各式螃蟹,藝術家黃文淵與鄭陽晟發揮想像,打造大海怪與螃蟹大戰畫面,加上藝術家楊海茜用編織呈現大海怪生動觸角,還細膩塑造出觸角上大小不一吸盤,瞬間讓純樸小漁村變身海怪爭霸的奇幻場景。
林純用團隊更帶著在地居民製作染布、繪畫等藝術創作裝飾漁村,90多歲林阿嬤表示,藝術家進駐後,漁村變得「好熱鬧」,藝術家更聽他們講述許多故事,讓她很感動。70多歲阿公說,他以前眼睛一睜開就是討生活,從沒嘗試繪畫,在年輕人鼓勵下才畫第一筆,「很開心」。
林怡君說,他們也將在漁村內呈現出居民各式創作,希望旅客走進漁村,以尊重態度欣賞「新竹最療癒人心的地方」,漁民們都在外剝蚵,有機會也可與熱情居民聊天。
產發處表示,香山濕地是北台灣最大的濕地,北中南各有頭前溪、客雅溪及鹽港溪沖刷堆積,造就台灣西北海岸最大的泥質潮間帶,潮間帶最寬2公里,溪口沖刷帶來豐富的有機物質,讓出海口底棲物種豐富,早期成為北台灣最大的蚵場,現在的蚵田更有生態上的貢獻,能提供生物躲藏停憩的空間,是野生動物機生物多樣性因寶庫。
產發處說,另外,12月5日將有「Shake Baby蟹蚵貝比」藝術日,屆時將由廢物再生的藝術家「不廢跨村實驗室」帶領市民,以蚵殼及舊衣布繩設計自己的捕夢網,並一起編織超大捕夢網,歡迎大小朋友一起藝術共創。
藝術家創作地點資訊:美山社區新竹市中華路5段320巷與西濱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