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素惠/雲林報導
九十歲阿公沈福來住在阿祖興建的茅屋,兒孫多次建言蓋樓遭拒,冬暖夏涼庇護阿公康健長壽,直到八十歲還能登頂換茅草,西螺「藝術兵營」如獲至寶辦工作營,建築系學生爭著向他學習亙古而自然的建築工法。
茅屋幾乎絕跡,沈福來位於斗南舊社鐵路旁近兩百年的竹管茅草屋,迄今還被阿公細心呵護著,樸拙的特質,入列雲林百大之美,阿公說起古厝,話匣子一開滔滔不絕。
藝術兵營執行長張妙祝、建築師甘銘源等來客大讚房子美,「這卡早是散赤人住的」,阿公說房子是他阿祖蓋的,到曾孫已經七代快兩百年,從取竹、混夯土、割、舖茅草等,全是DIY,「厝頂攏家己換」。
兒子沈枝生指出,父親堅持住茅屋,每六至八年換一次屋頂全自己來,隨年紀漸長,兄弟擔心上下屋頂危險,多次建議改建樓房都被拒絕,爸爸到八十歲還親自換茅草。
甘銘源致力推展節能、永續建築,師法老祖先竹管厝智慧,發現阿公的古厝,農博主場館準備以竹為建材,也憂心傳統工法失傳,提議辦理茅草屋工作坊,張妙祝消息一發,便吸引近百建築系學生爭相報名。
雖已嵩壽,阿公老當益壯,一面動手扎、舖、繫茅草,憑著過人記憶一邊講解,一手好工夫毫不保留地傾囊相授,經老手指點傳授,學員搭建出一幢低矮小屋,足以支撐廿人上屋頂。
甘銘源表示,竹管茅屋選材全來自大自然,夯土和茅草都有透氣作用,前者可以吸收竹子溼水氣,保持乾燥不腐,所以冬暖夏涼,只要保養得當,數百年都不會頹圮,屋頂可用稻草、白甘蔗葉或茅草,前兩者耐久時間兩、四年,後者六至八年最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