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李青縈/綜合報導
80多歲奶奶原有三高問題,平常血壓收縮壓常飆破160毫米汞柱,卻又常忘記吃藥,甚至誤信年紀大,對血壓的容忍可以提升,直到某次半夜上廁所時,忽然胸痛、冒冷汗幾近暈厥,被家人緊急送醫治療。經檢查發現,竟是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經緊急心導管支架手術處理,並於術後嚴格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終於恢復穩定的生活。
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說,高血壓稱作「隱形的殺手」,台灣成年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患有高血壓,病人往往暴露在風險當中而不自知,一旦當嚴重併發症產生時,往往病患已發生心肌梗塞或中風,甚至死亡。
陳玠宇指出,正常血壓收縮壓應小於120毫米汞柱,舒張壓應小於80毫米汞柱;若診間量測收縮壓超過14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超過90毫米汞柱即為高血壓;若介於中間者則稱作血壓偏高或高血壓前期。目前台灣高血壓學會及心臟醫學會建議,量測血壓應把握基本「722原則」:1周量7天,每天量早晚2回,每回量2次(每次間隔1分鐘),若有心律不整則需每回量三次。
在血壓控制標準的次級預防方面,陳玠宇說,應將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某些高風險族群甚至必須更嚴格控制收縮壓在120毫米汞柱以下,除非是初級預防或近期發生中風病患則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但若有在服用抗凝血劑之病患則維持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至於老人家是否血壓控制亦須如此嚴格?他說,根據近期研究,若血壓控制在110-130毫米汞柱對比130-150毫米汞柱,發現嚴格控制血壓可減少近3成的心血管事件風險。
另門診病患最常詢問「血壓藥是否就要吃一輩子?」,陳玠宇說,關鍵取決於自身生活習慣及飲食是否能有效調整,每減少1克鈉鹽攝取,平均可減少收縮壓2.5毫米汞柱;每減重1公斤,可減少收縮壓1毫米汞柱;規律運動可減少收縮壓3至7毫米汞柱;減少酒精攝取可減少收縮壓2至4毫米汞柱;另須戒菸使血壓維持穩定,減少浮動。若能達成的標的愈多,當血壓降到合理標準範圍內,不見得需一輩子服用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