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為了讓文化保存的觀念向下扎根,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今年挑選全台12所國小,讓學童走訪學校附近的古老寺廟,並在專家帶領下,認識彩繪修復的過程與重要性,過程也將拍攝成紀錄片,供全台各校參考。
活動的啟動儀式昨天在台南大觀音亭祀典興濟宮舉辦,包括文資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主任陳柏欽、興濟宮董事長吳漢清及公園國小校長吳淑芬等人都參與,附近公園國小的數十名學生在廟內進行一整天的活動。
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昨天在台南興濟宮啟動「 老房子」學童走訪老廟計畫。記者修瑞瑩/攝影
文資中心指出,去年中心出版國內第一本有關文化資產保存科學的兒童繪本「老房子」,今年以該繪本為藍圖,以國小學童為對象,規畫繪本故事演說、廟宇現地觀察、建築彩繪全色或健檢等三部曲,引導學童了解周遭廟宇的歷史文化特色及觀察彩繪門神的現況,讓學童運用五感體驗廟宇之美,同時以實地觀察與實作體驗方式,建立對文化資產預防性保存重要性的認知。
文資局表示,繪本以修復案例中常見的「建築彩繪」為主題,透過門神等劣化現象,轉化為腳傷的將軍、頭痛的孫悟空及蛀牙的嫦娥等有趣內容,開啟兒童對彩繪的想像空間。
有學童說,每天經過這裡,但是從文資修復的角度來看又是不一樣的感覺。
廟宇是早期漢人移民精神支柱,寺廟中建築彩繪除保護建築構件外,兼具民俗教化的功用,彩繪中可看到許多歷史典故為題材的故事,也成了畫師創作及展現個人技藝的空間,常見有「門神」,也能在各式木結構或壁體上,深具歷史意涵的彩繪創作內容,值得大家細細觀察與深入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