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記者陳碧芬/台北報導
在討論退休金的規畫安排時,總是以現金準備、股債配置,和保險種類為主。
習慣擴張個人信用的美國社會,退休後的金融財務規劃還包括「不負債」。美國個人財務顧問經常收到各式各樣的理財諮詢,例如金錢使用的習慣調整,增加外快收入的創新方法,債務處理及協商等,鮮少在台灣市場成為主流,卻可能隨著台灣人生活模式的西化而漸漸出現,或是全球利率大翻轉的今年起,開始有退休族群必須加快債務處理,特別是投資型房貸。
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ARA)擁有近3,800萬名會員,是美國50歲以上民眾喜歡加入的社群,「財務穩定」是該協會向來協助的議題之一。
在今年3月時,有會員向協會義務財務顧問提問:退休前是不是該把所有負債都還清?退休後適不適合再創造負債,例如房屋貸款?
該協會的忠言是,「退休時不負債是件好事」,但是若退休後還投資房地產、向銀行申請房貸,那就要特別謹慎,切記要與退休帳戶分開,如果動用了退休金部位,依照美國的稅法,是需要為提取的資金繳納稅款,等於退休資金水位下降的同時,又新增了額外的支出。
國人的退休後主要收入來源,中華經濟研究院調查,去年與今年的比較,排名第一的「個人儲蓄」分別占比69.4%、74.4%,呈現成長狀況。
所幸「投資收入」項目,分別占比52.9%、61.7%,也同步成長。對照這兩年的經濟、金融情勢,去年為嚴格防疫、清零居隔,台股大盤指數卻衝刺「萬七」、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大升至27.6元;今年轉為與病毒共存,迎接國境開放的國人一起度過確診高峰,台股、新台幣卻是一路疲軟至年底。
在此情況下,國人儲蓄和投資收入的占比雙雙成長,顯示台灣民眾對於退休金累積的風險觀念提升,要在儲蓄部位上增加,也想藉由實際投資獲得額外收入。
經過今年的歐美升息循環,一反過去近乎零利率,民眾在銀行的存款利息收入明顯增加,金融機構促銷的美元優利定存3個月期最高有到4.88%,退休族群只需抱著現金「逐優利而居」,就有高於過去五年的利息收入來源。
而若還有銀行融資借款,利率支付也節節高升,因此退休族加快減低債務水位成為當務之急,否則就會造成現金支出的意外增加,不利於退休資產的保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