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編譯湯淑君/綜合報導
最近聊天機器人ChatGPT爆紅,掀起關於人工智慧(AI)未來發展方向及其影響的諸多討論。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魯曼日前接受訪問時也就此議題發表看法。他認為,AI很可能帶來重大經濟震撼,尤其許多白領工作者的飯碗可能受到影響。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日前接受紐時Ezra Klein Podcast節目專訪時說:「我認為,這很可能是一股重大的經濟震撼。」他指出,有許許多多的白領工作,涉及可能被AI取代的事務。至於這股經濟震撼究竟是好是壞,此刻尚未完全明朗化。
機器取代勞力 往例不勝枚舉
但可確定的是,機器取代勞力由來已久,昔日被視為唯獨人力可勝任的工作,許多到頭來都逐漸「機械化」了,往例不勝枚舉。
例如,19世紀英國反抗紡織工業化的社運人士盧德主義者(Luddites),多半是技術純熟的紡織工人,他們擔心動力織布機讓他們的謀生技能變得毫無用處。又如美國煤礦業,1948年僱用約50萬人,但這些工作到21世紀初已消失殆盡,因為露天開採和山巔移除採礦技術興起,所需礦工人數隨之大減。
這回不同:AI將取代一些知識性工作
克魯曼另在去年底一篇紐時專欄中指出,ChatGPT熱潮凸顯的AI技術進步,可能顯示這回發生的事有所不同。
以往,新技術取代的通常是勞力工作,也就是「機器取代肌肉」。一方面,工業機器人取代了一成不變的裝配線工作;另一方面,社會對知識工作者的需求日增,這些人從事的是「非重複性的問題解決任務」。
AI已有取代白領勞工的本領
但現在問題是:倘若機器能接手一大部分所謂的「知識性工作」,情況會變成怎樣?
去年底研究公司OpenAI推出ChatGPT聊天機器人程式,在科技圈引起轟動,因為這款AI程式能以自然語言與使用者進行人模人樣的對話。你可提出問題或要求,並迅速獲得回應,而且答覆既清楚甚至提供豐富的資訊。
克魯曼指出,科技日新月異,以致不久前被視為唯獨人類能勝任的勞務,如今已可交由科技代勞,ChatGPT只是最新一個例子罷了。但這一回,AI似乎不僅能取代人力,取代的還是受過良好正式教育的人力。
AI不再只是笑話
舉例來說,機器翻譯結果曾經笑話百出,如某個廣為流傳的俄文翻英文笑話所示:原意是「精神上願意,肉體上無能為力。」("the spirit was willing, but the flesh was weak"的直譯,意譯為「心有餘而力不足),結果機器譯成俄文變成「伏特加很好,但肉腐敗了。」("the vodka was good, but the meat was spoiled.”)。如今,翻譯程式也許還不能產生優美的文學,但就許多實用用途而言已堪用。其他許多領域的情況也是如此。
克魯曼認為,常有人說,AI人工智慧稱不上是「智慧」,機器要聰明到真的有創意或提供深刻的見解,還有漫漫長路要走。但話說回來,人類就真的有創意或有真知灼見嗎?據他所知,許多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能否達到上述條件,大有疑問。
經濟震撼有好有壞
這意味著,相當多的知識性工作可能真的被取代。那麼,這會帶來多大的經濟震撼?
一個答案是:「難以確切預測AI將如何影響知識工作者需求,因為要視產業和特定工作任務而定。不過,在一些情況下,AI和自動化在執行某些知識性任務上,是可能比人類更有效率,這可能降低對一些知識工作者的需求。這類任務可能包括:數據分析、研究和撰寫報告。不過,值得注意的是,AI和自動化也可能為知識工作者創造新的工作機會,特別是在跟AI開發與部署相關的領域。」
請注意,上面這段文字是ChatGPT自動生成的回覆,回應「AI如何影響知識工作者需求?」的問題。
克魯曼的評語是,ChatGPT的回覆儘管在遣詞用句上仍有可挑剔之處,也未確切說明為什麼整體而言,不至於對總就業構成衝擊,但已經寫得比許多人好,包括一些自以為聰明的人士。
結論
長期而言,一如昔日的傳統產業,知識產業生產力可望提升,使社會更富庶並改善民眾生活(除非AI超級電腦把人類全殺光了);但長期來說,世人都將化為塵土,死前也有一些人可能遭遇失業,或所得與已付出的高昂學費相比低得不如預期。
新科技淘汰不再被認為必要的工作,是沛然莫之能禦的趨勢。這種趨勢擋也擋不住,一旦機器果真搶走許多人的飯碗,政府應採取行動減輕衝擊,確保受影響的勞工不致挨餓受凍或缺乏健康保險。這些行動雖不能挽回隨工作消失而失去的尊嚴,但至少能盡力限縮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