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江家華
動手修理東西,居然也能成為一種社會運動。一位前荷蘭新聞記者普士瑪(Martine Postma),在進行永續環境專題研究時,意外地發現「從生活中減少廢棄物」祕訣在於「修理毀損物品」,給了她靈感,於是在社區發起「修理咖啡館」運動。
修理咖啡館是讓社區左鄰右舍將壞掉、打算丟棄物品帶到咖啡館,讓擁有技術、擔任志工的修理達人免費修理。帶著物件來修理的人必須全程參與,並親自動手參與修復的過程,若是沒有物件要修理的人則可以享用咖啡,在一旁學習。
這個點子於2009年提出,受到熱烈回響,來自荷蘭各地信件蜂擁而至,普士瑪順勢在2010年成立基金會,提供開放式的資訊和協助,修理咖啡館在短短幾年間散布全球,超過400間的數量,形成一種全球性的公民集會活動。
來自荷蘭工業生態學碩二學生比拉斯(Marco Villares)與五位不同領域同學,從2014年10月到2015年1月針對「修理咖啡館是否能延續綠色生活方式」進行研究。
比拉斯表示,他們走訪荷蘭境內6-7間修理咖啡館,發現「修理咖啡館在每座城市目的都是修理東西,卻依照社區特性及城市特質,有著不同的差異。」
他舉例,海牙(The Hague)的修理咖啡館沒有正規空間,居民透過資訊通知每個月聚會的地點;在鹿特丹(Rotterdam)則是透過修復活動,聯絡社區長者間的情感;台夫特(Delft)則深入校園,由擁有實際技術的學生協助它人修復物件。
比拉斯說,擁有修復知識的人,年紀通常較大,參與修理咖啡館的年齡,也以中年以上的成人為主。普士瑪本人也意識到年輕人參與度低的現象,因此試圖從學校推廣,希望利用年輕人喜歡玩的3D列印機,將修理咖啡館的概念滲透到年輕族群。
比拉斯透露,凝聚了社區向心力及情感,掀起一股從下而上的改革力量,是普士瑪當初在推動修理咖啡館之初,壓根都沒想到的意外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