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義大癌治療醫院耳鼻喉科兼任主治醫師 陳建志
在耳鳴門診中,偶爾會遇上高齡女性患者,主訴老是會聽見歌聲,旋律很像自己熟悉的宗教樂曲或是陳年老歌,在夜闌人靜時,特別明顯。一開始會以為是惡鄰居在播放音樂,頻頻投訴,後來才發現只是誤會,甚至還有人以為受到電波干擾,不斷跟調查局、電信局或廣播公司陳情。
她們大多以為是腦神經衰弱而引發聽幻覺。就醫檢查後,卻顯示心智正常,並無思覺失調或是失智。經轉介至耳鳴門診才發現,其實她們是罹患了「音樂耳症候群」(musical ear syndrome),又稱之為「奧利佛薩克斯症候群」(Oliver Sacks syndrome),因此出現「音樂性耳鳴」現象。
音樂性耳鳴,與其說是「耳鳴」,不如說是「腦鳴」,其實就是聽幻覺,但抗精神病或心理治療卻無效,冥想、催眠或正念減壓只會加重病症。這種疾病往往跟聽力障礙有關,這是為什麼?
音樂性耳鳴發作機轉:
1.耳蝸訊號傳入減少
在正常狀況下,外耳收集環境聲波,通過中耳傳導,進入內耳耳蝸,聽毛擺動發出訊息,經由聽神經傳進腦幹,經由聽覺神經路徑,向上傳遞進入大腦。如果耳蝸訊號產生減少,大腦顳葉接收到聽覺訊號也會跟著減少。
2.大腦網絡迴路啟動
連接大腦各個皮質間的神經迴路,稱之為「預設模式網絡」 (default mode network),開始發揮作用,訊號不斷地從其他腦葉傳進顳葉,並從顳葉傳回其他腦葉,如此不斷地循環。
3.聽覺皮質活躍
聽覺皮質開始變得活躍,喚醒原本儲存於顳葉中的聽覺記憶,設法去彌補失去的聽覺,搭配大腦網絡迴路的作用,患者感受到帶有情感、意義及時空變化的「歌聲」或「音樂聲」,絕對都是記憶中的旋律或樂曲。
如何治療改善?
對於音樂性耳鳴的治療,建議患者先配戴助聽器,加強耳蝸產生聽覺訊號,設法抑制大腦網絡迴路,避免聽覺皮質過度活躍。或服用乙醯膽鹼酶抑制劑,加強聽覺路徑的神經傳導,強化聽覺,或許也會有效。
但需注意的是,有癲癇病史者在準備發作時,電位波動通過大腦顳葉,患者會短暫聽見鈴聲、汽笛聲、喇叭聲或動物叫聲,聲音較為單調,稱之為聽覺前兆,接著全身抽搐、意識喪失,宜趕緊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