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沈能元/台北報導
國內約有20萬名住院患者因吞嚥困難而被裝上鼻胃管(NG管),其中8萬人插管逾三個月,相當不舒服,而眾多長期使用鼻胃管的「管餵族」幾乎於死後才能卸下鼻胃管,毫無尊嚴可言。醫界呼籲,台灣已是高齡社會,裝置鼻胃管病人愈來愈多,不敢外出,生活品質低落,政府應正視此困境。
依衛福部2021年統計,國內住院病人裝置鼻胃管比率平均約10%,65歲以上更達18%,機構住民插管比率更高,累積使用鼻胃管的「管餵族」上看50萬人;健保署統計,去年至今年十月使用鼻胃管患者前五名疾病分別為肺炎、新冠肺炎、失智症、敗血症、泌尿道感染。
訓練後 3成可能拔管
高雄市立小港醫院院長郭昭宏說,長期以鼻胃管餵食個案以中風、失智、癌症等患者為大宗,因吞嚥功能不佳,透過鼻胃管餵食可避免嗆咳、吸入性肺炎,並提供足夠的營養;臨床觀察,經過訓練後,約二至三成鼻胃管留置病人有機會拿掉鼻胃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副院長、吞嚥團隊召集人李雅玲說,吞嚥困難的病人在進食時,食麋容易流入氣管,引發吸入性肺炎,許多家屬希望病人維持營養,降低吸入性肺炎的機率,而選擇放置鼻胃管。
爲讓「管餵族」患者獲得完整的營養,有尊嚴的活著,衛福部健保署去年六月啟動「成功移除長期留置鼻胃管並恢復經口進食」試辦計畫,對象為插管時間逾三個月的住院慢性病人,如在醫療機構協助下順利拔管,並維持一個月經口進食,將給予每人次獎勵3000點,共投入3900萬元,
健保署 試辦拔除計畫
原本預估每年約有1萬3000多名病人受惠,能夠順利移除鼻胃管,但截至今年十月,申請案件卻只有299件。
「一年多來,成功移除鼻胃管,申請健保給付僅200多例,這數字出乎意料的少。」郭昭宏說,凸顯試辦計畫仍有問題尚待解決,例如,健保給付條件為鼻胃管留置三個月以上病人,但此類病人咀嚼功能退化,不利往後拔管,建議放寬至鼻胃管留置一、二個月後移除病人也能給予給付。
健保署醫務管理組組長劉林義指出,該計畫推動初期,為顧及病人安全,給付規定較為嚴格,如今上路一年多,將重新檢討,正蒐集意見,預計明年第一季舉行專家會議討論,各界若對於放寬給付對象都有共識,最快第二季就會上路。
李雅玲表示,在使用一段時間鼻胃管後,如想移除,具有一定難度,需要醫療團隊、家屬等配合,臨床就曾遇過移除病人鼻胃管後,家屬覺得餵食耗時,又再插回;近年來推廣安寧療護,移除鼻胃管為重要指標,政府應更積極推動「吞嚥適能」,讓患者獲得更具人性的照顧,在人生落幕前能舒服進食,有尊嚴地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