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以「進退兩難」(On the antlers of a dilemma)為題,評論台灣的反服貿抗議,指出台灣民眾將對馬英九的不信任與兩岸的經濟整合掛鉤。馬英九試圖在失敗主義和民進黨的冒進主義之間,為穩定兩岸關係營造一條中間路線。但他的雄心和民眾普遍對北京政權的疑心相衝突,恐怕會使他無法如願。
反服貿能量快速蓄積,明天就要上凱道,馬英九總統的兩岸政策路線面臨嚴峻挑戰,《經濟學人》以一個人掛在鹿茸上的圖,描述馬總統的兩岸政策陷入進退兩難。(截取自udn聯合新聞網)
英文俚語on the horns of a dilemma意指必須在兩個同樣惹人厭的選項中做抉擇,《經濟學人》將horns換成antlers(鹿茸),有意消遣馬總統日前引起的爭議。
雜誌描述,馬英九擔任六年總統後,頭髮依然烏亮濃密,但原本清新俊朗的面容上已留下了宵旰從公的痕跡。他不厭其煩地回答一些一再被提起的老問題,且從不承認他在戰略上有任何根本性的瑕疵。
《經濟學人》指出,或許受到在兩岸都受到推崇的孫中山啟發,馬英九希望能藉由達成兩岸間的歷史性交往,而為兩岸民眾所喜愛。改善兩岸關係,一直是馬英九的施政核心。他就任後兩岸已簽署廿一項協定,六年來陸客來台人數增加十倍,去年達到二百八十五萬人次;兩岸客機直航從沒有到如今的每天一百一十八班;雙邊貿易額(包括香港)達到一年一千六百億美元。這些都令馬英九引以自豪。下一步則是推動「馬習會」。
《經濟學人》指出,學生以非民主的手段占領立法院,學生及民進黨對「服貿」的主張也多屬似是而非。但他們利用民眾對馬的不信任與省籍情結反對兩岸經濟整合。抗議民眾稱馬英九為中國的走狗,或批評他狀況外且昧於現實。學生們在馬英九漫畫肖像的頭上加了鹿茸,譏諷他把鹿茸誤指為鹿耳內的細毛。
經濟學人強調,民進黨民調領先,對大陸當局是一大警訊,對美國亦然。大陸越強,台灣的安全就越依賴美國的承諾。但美國針對「轉向亞洲」戰略的所有談話中,很少提到對台灣的承諾。
被視為美國現實主義派大師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帥摩在《國家利益》期刊發表文章,指出「美國決策者有合理的可能,終將認定放棄台灣,並容許中國迫使台灣接受統一,在戰略上相當合理」。對某些人來說,統一只是時間問題。台北有學者告訴經濟學人:「戰略上、外交上、政治上,沒有人站在台灣這一邊,我們必須仰賴中國的善意。」
《經濟學人》在結論中指出,馬英九試圖在此種失敗主義,及民進黨對抗並挑戰中國的冒進主義之間,營造出一條合理的中間路線。但他對自己的努力似乎已有些疲倦,而台灣民眾似乎也厭倦了他。
民眾的務實主義加上民進黨內鬥,或許會使二○一六年的總統又是國民黨人。但馬英九希望在卸任時能有穩定的兩岸關係,留下兩岸與全世界肯定的歷史地位,恐怕要失望收場了。
說文解字:on the antlersof a dilemma
獸類的犄角(horn)通常十分堅硬,最好能避則避。英文俚語on the horns of a dilemma從字面上就可看出處在犄角上,想必是進退兩難。牛津、劍橋、韋氏等大字典對此俚語的解釋,都是說必須在兩個可能都會有同樣不利後果的選項中做抉擇。《經濟學人》將俚語中的horns換成antlers(鹿角、鹿茸),一方面是呼應馬總統日前引起的爭議;另一方面,鹿角(茸)有多個分叉,比單純的牛角或羊角更複雜棘手,處境也更為進退失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