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記者葉卉軒/台北報導
主計總處昨(10)日發布今年1月全體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4,369元,雖較上年同月增2.91%,但受物價高漲拖累,在剔除物價因素後,我國1月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1,854元,年增率僅0.06%,基本工資調升和廠商年度調薪的薪資成長,幾乎都快被通膨吃掉。
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1月經常性薪資成長,主要受基本工資調高及廠商年度調薪影響,年增2.91%,漲幅為2011年來同月最高。不過,陳惠欣也坦言,受俄烏戰事波及,接下來幾個月的薪資成長是否能夠超過物價增幅,有待觀察。
在受僱勞工薪資結構中,「經常性薪資」扮演重要角色,包含本薪及月津貼等,也就是一般慣稱的月薪;至於「非經常性薪資」包含年終獎金、年節獎金、績效獎金及加班費,兩者合計即為上班族領到總薪資。實質經常性薪資及實質總薪資則是剔除物價因素後,代表勞工實際能用來生活的薪資。
另外,1月全體受僱員工非經常性薪資(含年終、績效獎金與加班費等)為64,527元,主因廠商於1月發放年終及績效獎金,加計經常性及非經常性薪資後,總薪資平均108,896元,年增51.26%,也是總薪資平均首度超過10萬元。
不過,陳惠欣說明,1月總薪資增幅較大,主要是今年大部分廠商多集中於1月發放年終獎金及績效獎金,而去年廠商多在2月發放。
根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1月各行業非經常性薪資差距頗大,以金融及保險業約21萬元、電信業17.7萬元、航空運輸業近17萬元、海洋水運業16.5萬元相對較高。住宿及餐飲業、其他服務業(含美容美髮按摩等)等均不到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