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記者王奐敏/台北報導
宏利投資管理進行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人預計平均每月需要48,268元來维持較舒適的退休生活,比目前的平均月收入47,977元還要高。
這項調查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有52%的受訪者將在退休後繼續工作,而在千禧世代(60%)和Z世代(60%)的比例更高。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無法累積足夠的資產是造成無法退休的關鍵原因。事實上,台灣只有30%的受訪者有信心可以達成退休的目標,比亞洲平均41%要來的低。
這項研究成果來自於宏利投資管理近期推出關於退休的系列報告:不一樣的亞洲。這系列報告研究了亞洲面臨到的高齡化人口的挑戰與機會,以及如何與當地的人口狀況和社會經濟基礎相融合。
好的一面是,台灣民眾很注重長期的財務健全。他們將財富累積(51%)、財務獨立(46%)以及退休(42%)列為儲蓄和投資的三大目標。
同樣令人振奮的是,台灣民眾在30歲左右就開始規劃退休儲蓄,早於亞洲其他地方的投資人。
調查中顯示,台灣受訪者平均將42%的資產分配給現金及銀行存款,然而,隨著通膨上升、低利率環境的影響,這些資產的價值將隨著時間而被侵蝕。
雖然民眾也有21%的資產分配在股票及債券上,但正如我們所見,市場波動及經濟的不確定性使他們的資產面臨風險。
傳統上被視為可讓投資多元化的共同基金,台灣民眾則是平均只將5%的資產配置在基金上。
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台灣將邁進為「超高齡社會」。在台灣,扶養父母被視為是傳統的社會規範。衛生福利部在2017的報告中提及,65歲以上的人口,有將近三分之二的人與他們的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員一起生活,而超過33%的人住在三代或四代同堂的家庭中。
在調查報告中,預計退休後仍要工作的人口中,超過25%的人主要原因是為了支撐家庭生計。有子女者,則是有41%的受訪者是基於此理由使得他們退休後仍然要工作。
整體而言,有24%的人正在為父母及子女的花費進行儲蓄和投資,而在父母當中,有65%的人已經開始為了子女未來的財務狀況進行投資和儲蓄。事實上,比起自身的退休,有69%的父母對未來子女的財務狀況更為擔憂。
其中,台灣女性對於個人及家庭的財務擔憂則更為明顯,因為其勞動參與率與薪資報酬普遍落後於男性。
在全球,女性在無償的家庭照顧時間比男性多了210%,同時,男性擔任高階的政治、管理職位的人數比女性多了174%,男性領取退休金的比例也高出女性10%。
這種根深蒂固的不平等意味著,婦女獲得正職的機率較低,職業生涯也可能比同行業的男性短上許多。當婦女就業時,收入往往較低,也較難有機會發展或是升遷。根據台灣勞動部的數據顯示,女性的勞動參與率51.5%,男性則有67.1%。
宏利投資管理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台灣只有30%的受訪者認為可以實現退休的目標。事實上,女性的結果比男性更加悲觀,只有24%的女性認為可以實現此目標,而男性則有37%。
女性在實現退休目標感到挑戰的原因:
‧家庭責任—台灣女性經常面臨在家庭責任與事業發展之間的平衡。工作的中斷是阻礙女性累積退休財富的重要因素。通常來說,工作者在職涯上會隨著年資,有逐步增加的收入,然而對女性來說,生小孩會造成事業中斷,導致對財務狀況產生終生的影響。
‧不同性別在薪資上的差距—女性的勞動參與率與薪資水準往往落後於男性,台灣的女性收入平均比男性少28%。女性在同一個人生階段,經常面臨到建立自己的事業與成立家庭的挑戰。養育小孩代表著女性必須擱置她們的事業,而這通常是無期限的。並且,女性收入通常在生產後有所漸少,導致終生總收入降低,退休金的累積速度也較慢。
‧壽命—女性平均比男性更加長壽。2020年,台灣女性的預期平均健康壽命是84.7歲,男性則為78.1歲,這代表女性比男性長壽六到七年。然而,活得更久並不代表活得更健康。事實上,女性的預期不健康壽命期間為9.39年,男性為7.64年。在我們大多數觀察到的市場中,女性的生病的機率更高,導致生活品質下降。
在台灣,超過一半(54%)的女性受訪者表示累積財富是儲蓄和投資的首要目標,其次分別是財務獨立(47%)、個人消費(41%)、擁有被動收入(40%),這些數據表示她們正在為退休後的自立生活做準備。
調查中顯示,台灣人所預估的每月退休花費高過他們目前的薪資,但他們仍將很大一部份資產配置在現金及銀行存款—這些資產的回報率及收入非常微薄。隨著通貨膨脹、日常花費和醫療支出的增加,銀行存款的價值將被時間所侵蝕。
因此,人們應盡早開始儲蓄和投資,並且仔細規劃未來的財務狀況,避免在退休時儲蓄與收入不足以支應生活所需。建議投資人:
‧將目前部份的現金及銀行存款轉作投資,並在人生各階段持續投資,包含退休期間。
‧採取多元資產的投資方式以分散風險並獲取多元收益。這可以幫助掌握來自不同資產類別和地區增長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