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含糖飲料、垃圾食物讓校園小胖弟、小胖妹似乎愈來愈多,不過,教育部統計處公布的「學生體位趨勢」,無論是國中或國小學童,過重、肥胖增加比率趨緩,過輕的比率卻逐年攀升。學者與醫師指出,肥胖與過瘦的根本原因都一樣,均是「三餐亂吃」惹禍。
教育部國教署最新國小、國中學童體位趨勢顯示,國小學童體重過輕比率,從民國一○○年的百分之七點一到一○五年上升至百分之七點九、國中學童體重過輕,同樣也是從百分之六點一上升至六點七;反觀,國小肥胖的孩子,從同年度的百分之十五點二,至一○五年已降至百分之十四點九,國中的肥胖童比率也同樣下降。
學生體位不僅有過重或肥胖的問題,近年也出現「過輕」趨勢。 記者陳雨鑫/攝影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遺傳科主任楊晨說,曾有一名七歲的小一學童,體重僅十五公斤,分析每日三餐飲食,一天吃不到一千五百大卡,飲食營養素皆集中在「澱粉」,蛋白質、乳製品、蔬菜量統統不夠。
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主任謝榮鴻說,國內學童體位逐漸呈現「M型化」發展,目前仍以過重、肥胖的問題為主,但體重過輕孩子也在增加中。學童體重過重與過輕現象,還出現城鄉差距,體重過重多發生在偏鄉,體重過輕則多發生在都市。
謝榮鴻表示,肥胖或過重的孩子幾乎都是「老外」,三餐外食,自行選擇飲食內容,苗栗縣學童體位最重的蓬萊國小就是典型的例子,因地處偏遠,家長需到外地工作,孩子成了銅板兒童,自己選擇三餐內容。
國中學生體位趨勢 圖/聯合報提供
蓬萊國小主任龔俊宇說 ,校內的孩子最常搭配的餐點就是「泡麵加麥香紅茶」,便宜又能填飽肚子,且當地幾乎買不到水果,水果攝取幾乎是零;加上有些孩子家裡開雜貨店或做觀光生意,甜食隨手可得,就有學童一周最高紀錄喝五杯含糖飲料。
謝榮鴻表示,偏鄉駐校營養師不足,飲食教育難落實,建議政府應從幼兒園開始教起,同步也要教育家長飲食觀念。
國教署學務校安組學校衛生科長邱秋嬋表示,為了增強營養教育,九月起分階段補足校內營養師,今年九月起將增加一○六人,明年起增加至兩百一十人、後年起再增加至三百一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