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周妤靜、劉十賢/綜合報導
「台灣如果是全世界20大經濟體,怎麼世界百大排行中,沒有台灣的大學?」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說,這樣該如何期待高科技發展?
柯文哲在2030教育AI年會趨勢論壇中指出,台灣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太少,導致產業附加價值低、年輕人「低薪」。他說,「台灣對高等教育的投資,竟然不到GDP的百分之零點五,我恍然大悟,難怪不像香港、新加坡能有學校進全球百大。」
柯文哲也常常思考,新加坡可以推動雙語國家,為什麼台灣不行?「2030雙語政策」要用英文教數學、化學,「老師很反感。」他指出,轉型雙語國家需要時間,師資不夠很難達成;成功的關鍵在於AI的進展。他以均一「Jutor英語口說家教」為例,學生跟著AI唸英文,讓AI打分數,「從語音練習到商用英文,人工智慧循循善誘,不生氣也不疲勞。」
「醫生看門診,30個病人是一個一個來,還是一起看診?」答案當然是個別看診,柯文哲指出,學生的資質不同、學習狀態不同,「有什麼理由給同一套教材和教學方法,這沒道理。」柯文哲強調個人化學習的重要性。
柯文哲擔任台北市長時,台北市政府推出的數位學習平台「酷課雲」,與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合作上百支影片。他表示,多元學習的課程可以透過網路送到偏鄉,他相信AI也可以幫助老師、學生,「打破城鄉差距,讓空間距離縮小。」
北一女中校長陳智源進一步說明,目前台北市數位學習中心還利用酷課雲的內容訓練AI,在平台上創造個人學習助理,「問平台AI問題,它可以馬上以教材文字回覆,還能推薦該去哪支影片、幾分幾秒學習。」
「108課綱融入計算機教學,但到現在計算機都還不能帶進學測試場,還談什麼AI?」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指出,教育界接受新事物的速度非常慢,台灣老師不會在社會取得共識前做任何事,「否則學生考得不好就會被家長罵、被投訴,說他『假會』。」他認為政府要「做莊」扛責,不該讓老師獨自扛改變的風險,否則敢做、能做的老師才做,會造成科技落差與不平等。
2023年ChatGPT為人類歷史帶來不得了的進展,柯文哲認為未來AI可以代替老師傳遞知識,讓老師花更多時間作品格教育、輔導學生終身學習,讓台灣成為「學習型國家」。他說,從台大醫學院畢業時,沒有葉克膜也沒有心臟移植,「人一輩子都要學習新東西。」
台東縣萬安國小校長鄭漢文來自偏鄉,有多年推動數位教育經驗,他提醒,AI能提供的內容有其侷限,文化教育在AI時代下更顯重要,「擁有文化和生命經驗,才能讓知識有血有肉。」
前國教院院長、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林崇熙表示,「貧窮思維」會將教育創新限縮在框架內,他舉例,教育部將課綱、升學考的標準答案、教師員額和計劃案的KPI都綁死,「一大堆綁死,難講創新。」
「學生在貧窮思維長大,怎麼有大的格局?」他建議柯文哲若當選,可推出「教育實驗縣」,鬆綁所有教育法規,開創新局之外,公開資訊,也公開接受檢討,教育創新才有希望。
柯文哲也指出,20年來凍漲大學學費,並不合理、導致大學面臨經費不足。他指出,2021年開始,台灣「生不如死」,台灣人生得少,國家經濟發展要從「人口紅利」轉型為「人才紅利」,應投資AI和高等教育,讓每個學生都更厲害、發揮更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