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沈能元/台北報導
國衛院最新研究發現,失眠焦慮、高血壓、退化性關節炎等身心折磨,將提高年長者自殺風險,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明憲表示,這項結果解釋「久病厭世」背後原因,一旦肢體失能,飽受憂鬱、孤獨之苦,確實可能提高自殺意念。
林明憲表示,許多老年人難以察覺自身憂鬱情緒,家人親友應該提高警覺,如果發現長輩情緒低落、沒有活力、食欲不振,體重在六個月內減輕一成,就應該陪同就醫,接受檢查。
「老年人自殺,常與憂鬱症有關。」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秘書長黃柔嘉提出了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三大常見原因,首先為「生理識別」,朋友、老伴一一離開人世,引發老年人面臨死亡的焦慮,如無人可以傾訴、訴說,容易罹患憂鬱症。
第二為「久病不癒」,以退化性關節炎患者為例,關節疼痛,影響行動及活動自由度,許多老年人住在傳統公寓,無法爬樓梯,長期的孤獨可能造成情緒低落;再者,孩子紛紛離家,平時以視訊、電話聯繫,但老人家常有聽力障礙,如聽不清楚孩子說話,心情更覺得挫折,引發晚年憂鬱。
第三為「頓失重心」,有些退休人士離開職場後,生活沒有重心,整天在家裡唉聲嘆氣,也容易引發憂鬱。林明憲建議,年輕時就應該培養興趣,例如,爬山、運動、攝影、唱歌。
黃柔嘉曾在北市聯醫總院擔任過六年的諮商心理師,她表示,如果老年人多至戶外走動,可大幅降低誘發憂鬱的機會,建議多參加共餐、社區老人課程、宗教活動。再者,家人應多陪伴長者,不要讓長者感到孤單,一起走至戶外,讓長輩腦部多接受外界刺激,降低心情憂鬱及負面思考。
「當家中長輩因憂鬱需就醫時,不要馬上至精神科或身心科就醫。」黃柔嘉建議,先陪同至家醫科、整合醫學科,以免長輩因忌諱而不願就醫,讓病情持續惡化。此外,衛福部近年推動長照2.0,其中包括到宅心理諮商,這有助於讓長者說出內心的話,降低憂鬱情緒。
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許多年長者剛退休時都很開心,終於可以享受人生,但可能幾個月後,突然覺得生活沒有重心,門診中許多憂鬱退休族群常提及「時間好多,卻不知如何安排,只能一整天坐在家裡看電視。」內心感到莫名的恐慌,孤獨感更加強烈。
李俊宏呼籲,在步入55至65歲間,就應準備及安排人生下半場的退休生活,除了退休前後的心情轉換,另應維繫良好的社會關係、人際互動,主動參加長青學苑、銀髮社團等,而不要等到真正退休後卻無所適從。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