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仝澤蓉/台北報導
失業率逐漸下降,物價也轉趨平穩,痛苦指數已從高峰往下滑,但是民眾當真就不痛苦了嗎?
失業率下降、痛苦指數也下滑,真的反應民眾的心聲嗎?(圖/好房資料中心)
細究商品漲跌內容,下跌幅度高的以台灣人一年買不到1次或者一年才買1次的3C商品為主,像手機、電腦或數位相機等,但吃穿用的商品則漲幅較大,這些常買常用的非耐久性消費品漲幅大,且容易受到季節因素影響波動劇烈,就像打擺子一般,每一次上漲,民眾就痛苦一次,而除了新鮮食材因盛產期季節性下降,有些像衛生紙、奶粉或汽油都是只漲不跌,市井小民也因此無法隨著物價指數(CPI)平穩,而有生活負擔減少的感受。
以1月的物價組成來說,1年以上才購買1次的商品跌價2.55%,每季至少購買1次以上的商品漲1.42%,每個月購買1次以上的商品漲幅更高達3.33%,可以看出購買頻度越高的商品漲幅越大;尤其是購買頻度較高的非耐久性消費品,例如食物、能源、衛生紙、牙膏等民生用品,漲幅更高達3.68%。
食物類尤其是蔬菜水果,非常容易受到季節因素影響,例如過年前的搶購潮,就會造成蔬果魚肉價格上揚,颱風期間的農業損失也往往造成蔬菜水果價格上升;反觀電視機、數位照相機及攝影機、電腦、行動電話等久久才買1次的商品,價格則是穩健下降。
從痛苦指數的數據來看,近期台灣人最痛苦的時間是去年8、9月,物價在3%左右,目前看來民眾似乎已經不那麼痛苦了,但是在失業率只可能「穩健」下降的情況下,老百姓還是很難擺脫物價每因各種因素波動一次,就會再痛苦一次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