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汪宜儒/台北報導
從事氣焊、鍛造、鋼構工作40餘年的張金峰,是台灣目前公共藝術遍地開花的關鍵人物,包括李良仁、莊普、蔡根、蔡仁惠與法國藝術家薛喬(Josephine CHEVRY)等藝術家們散落在全台各地的大型公共藝術作品,幾乎都出自張金峰設立的千易藝術室,至今累積超過80件作品。像是李良仁近期在「陸軍六軍團東勢營區」的新作《勇者之箭》,就出自他之手。
千易藝術室負責人張金峰擅長焊接,台灣許多藝術家都找他幫忙,他可說是台灣公共藝術的幕後推手。(陳怡誠攝)
張金峰笑說,自己是整個藝術界最富有的人,「因為我能幫助藝術家完整呈現作品,能讓作品以最完美的模樣展示在大家面前!」
59歲的張金峰是雲林林內人,出身自中國造船公司,70年代曾獲全國技能競賽氣焊焊接金牌、韓國國際邀請賽氣焊焊接金牌等大獎,技術精良且有才。
小時候,張金峰因家境困苦被迫放棄升學機會,因此轉投入職訓班的訓練,「當時報名只見2組,一是冷作,一是機械製圖,以為冷作應該就是在冷氣房裡工作,就傻傻報了,進去才知道冷作是鐵工的總稱,一投入至今也超過40年了。」張金峰哈哈笑著回憶那誤打誤撞的入行經驗。
本來,張金峰的工作室主要從事藝術雕花鋼件的服務,門、窗、登山杖等,都是他的業務範圍。1996年,藝術家郭少宗找上門,請他協助製作大型公共藝術作品《新店的天空》,自此開啟他的公共藝術之路。
在張金峰的觀念裡,做公共藝術的案子不是為了賺錢或求名,「我根本不把這當工作,而是一種玩樂,人生不玩會很痛苦啊。」,他認為做公共藝術是在留下歷史,幫藝術家完成作品的呈現則是自己的責任。「如果說那些作品是演員,那我就是躲在幕後的化妝師,努力幫助他們亮麗登台。」
不同於一般接案公司的心態是「把藝術家草圖或原稿拿來,等比例放大完成作品」的提供技術心態,張金峰的方式是不斷與作品相處、與藝術家溝通,力求完整展現作品精神。
張金峰說,「因為溝通,我才能掌握作品精神,因為長期相處,我更能與作品有感情,才可能達到最完整的呈現,這是我此生堅信該做也必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