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緗綸/竹北報導
新竹縣跨越豆子埔溪的儒林橋採景觀橋設計,高達6公尺,楊姓縣民向聯合報系投訴,抱怨橋的設計對身障者來說「如同天梯」,希望在下方增設平面路橋。縣府工務處長范萬釗回應,縣府也接獲類似的投訴,會審慎考量。
新竹縣儒林橋採拱橋設計,民眾盼下方再建平面橋,但增建平面橋恐破破整體景觀。(記者羅緗綸/攝影)
已完工12年的儒林橋,當年在豆子埔溪整治時一併施工,並採拱橋造型跨豆子埔溪,營造曲水、拱橋的江南風情。整座採石橋設計,依古法堆砌而成,還加上石版畫,表達客家人晴耕雨讀生活,並有警世諺語。
楊姓縣民反映,盼在儒林橋下方架設無障礙平面路橋,讓身障者、障輪椅族及老弱婦孺也能利用,否則這麼高的橋,對行動不便者來說,猶如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梯。
范萬釗說,正思考這一問題,不過,當初儒林橋著眼「景觀」,搭配豆子埔溪做整體設計,也供登高覽景,如今要在下方再建一座橋,恐怕會破壞整體景觀,將思量如何找出平衡與相容。
他說,豆子埔溪流經縣府周邊,在儒林橋上游約百公尺有縣政二號橋、下游也有翰林橋,都屬平面橋梁,可供人車通行;;另外,沿溪各橋,包括儒林橋下方都有階梯,可供民眾進入溪畔步道,提供親水賞景和散步。
儒林橋位於縣政五街底、新竹縣家畜疾病防治所旁,一般供徒步登高、健身,遇到縣文化中心有表演活動,因文化中心周邊停車不易,民眾會將車停放縣府停車場,再登上儒林橋進入文化中心,這時,會有較多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