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記者杜蕙蓉/台北報導
國衛院研究指出,以國際通用診斷標準的「網路遊戲成癮量表」,台灣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約為3.1%,略高於西方國家;而成癮者在遊戲中花費金錢也比非成癮者高出近1倍,且花費金錢的比率也隨年齡增長而逐漸上升。
該研究成果來自於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林煜軒助研究員及主治醫師、潘元健心理師,以及馬偕醫院精神醫學部邱于峻醫師組成之研究團隊,是目前亞洲及全球最大規模的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行為調查,研究成果已於今年8月被行為成癮研究領域的權威期刊《行為成癮期刊》(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接受。
國衛院研究指出,以國際通用診斷標準的「網路遊戲成癮量表」,台灣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約為3.1%,略高於西方國家。圖為去年電玩展的畫面。圖/本報資料照片
2018年6月底,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宣布將「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WHO定義的網路遊戲成癮(Gaming disorder)症狀為,無法控制地打電玩、生活中愈來愈以電玩為優先,而忽略其他日常活動,即使知道有負面影響仍持續增加打電玩時間,以至嚴重影響個人日常生活正常運作(造成失能),包含健康、家庭、學校、工作等層面,且上述症狀持續至少12個月才能確診。
會談準則有3個嚴謹的判斷標準:(1)失控的症狀;(2)日常生活功能受影響;(3)持續1年的狀態。這能夠更客觀地評估遊戲的利弊,也不會將正常娛樂休閒用途的上網玩遊戲、或是電競選手的密集訓練誤判為網路遊戲成癮。
林煜軒表示,醫界與學界對網路遊戲成癮有嚴謹的判斷標準,核心基準是「失控造成生活失能」,而非一般認為的「花太多時間在遊戲上」。林煜軒表示,研究發現有3.1%的青少年有網路遊戲成癮,點出社會的確有這樣的現象存在,然而從醫界案例來看,問題常常不在沉迷網路遊戲本身,而是來自現實生活層面的問題,導致青少年逃避到網路遊戲的世界。
在科技網路急遽發展的時代,人機互動緊密,網路遊戲成癮現象將是大眾不可避免要認識與面對的身心發展問題。林煜軒醫師建議,政府與社會可以積極鼓勵、健康促進方式來引導,而非以治療精神疾病的方式來看待此一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