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綜合報導
隨著油價站上四年新高,航空業者紛紛調漲託運行李和機票更改等費用,以因應成本增加、維持票價競爭力,也可另闢收入管道。但這些措施想當然引發消費者反彈,諸如縮小飛機座椅空間等政策,因有影響逃生之虞,更引來主管機關的關切目光。
燃油附加費調升
因應燃油採購成本上漲,長榮航等將於7日起調漲國際線的燃油附加費,國泰航空11月起恢復徵收。菲律賓、中國主管機關已經同意航空公司恢復徵收,馬航也跟進。
因應燃油採購成本上漲,長榮航等將於7日起調漲國際線的燃油附加費,國泰航空11月起恢復徵收。菲律賓、中國主管機關已經同意航空公司恢復徵收,馬航也跟進。
託運行李漲價
美國多數傳統航空公司已將美國境內第一件託運行李的單趟費用調漲至30元,如美國航空、達美、聯合、捷藍。加拿大的加航及西捷也加入漲價行列。
隨身行李規定變嚴
歐洲廉航瑞安航空祭出業界最嚴格行李規定,11月起攜帶10公斤以下登機行李需付8歐元託運;能塞進前排座椅的隨身行李才可免費。義大利認為不合理,展開調查。
加收改票費用
取消或更改航班的收費對航空公司是不可忽視的財源,美國國會議員抨擊這屬於「欺詐費用」。美國幾家航空公司靠收取改票費一年估計進帳近30億美元。
座椅空間縮水
為安裝更多座椅,腿部伸展空間不斷被壓縮,以往有35吋,如今部分甚至不到30吋(76.2公分)。美國法院要求聯邦航空總署對客機座位間距,制定最低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