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吳姿賢/台北報導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28日發布「氣候變遷影響與調適」重磅報告,示警全球領導人對於氣候變遷要有及時的調適作為。國內學者指出,報告強調不當的調適作為將造成風險轉移,解決問題卻製造新問題,建議製作全台「危害地圖」,用科學基礎研擬政策,否則宛如「瞎子摸象」。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李明旭說,IPCC報告過去多半談淨零措施,但其實有些調適作為跟減緩作為「互斥」。
李明旭舉例,沿海蓋海堤可避免海平面上升時城市淹水,卻同時對海洋生態造成另類風險,「解決一個問題又製造另一個問題」;報告也說,調適作為要同時搭配政治承諾、組織框架、足夠的財務資源,而且治理過程要足夠透明公開。
銘傳大學都市規畫與防災學系副教授石婉瑜說,IPCC報告從過去單純的物理性衝擊及韌性調適,轉變為「人類社會、生態系統、氣候之間的三角互動」,期望找到調整社會與生態系統的解方,而擬定調適作為之前,要有長期監測數據才能知道問題點。
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童慶斌說,若要真正減少風險,就要先知道氣候變遷下的具體危害,例如設計台灣各地的「危害地圖」,包括風災、淹水、乾旱、土石流、熱浪甚至寒害,才能據此研擬更完整的國土或都市規畫,調適政策才能有更扎實的科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