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房書勤/新竹報導
蕭如松老師自1950年起,任教於新竹縣地區近40年,一絲不茍的教學作風及規定上課前要打掃教室的「蕭氏美術課」,讓所有受教過的學子印象深刻。1992年蕭如松老師去世後,故居長期呈現無人管理狀態,十數年的閒置、荒廢,歷史處所儼然成為廢墟!蕭師母陳翠霞女士為了紀念蕭老師,同意將108平方公尺的日式平房故居移交給縣府管理。文化局立即進行「蕭如松藝術園區」規劃,積極搶救孕育一代宗師的空間。
早期日式房舍搖身變成具有戶外景觀的庭園式咖啡廳,四周有寬闊的草坪與林蔭。(記者房書勤攝)
蕭如松藝術園區96年底完成工程後轉由名冠藝術館作為經營管理單位。藝術園區結合了範圍內的五棟日式單層建築和周邊的園藝造景及公共設施。團隊將園區內的建築及空間規劃成博物館(故松居)、展覽室(松畫盧、松和盧)、咖啡廳(松香盧)和多功能教室(松言堂)。現今已將故居空間復活,並將週遭的舊宿舍整建,附加其藝文性質功能,如:藝術作品的展示、藝文活動交流的地點、藝文研討講座舉辦、民眾的藝文休憩空間等。
投入經營管理起因,名冠藝術館總監陳昭賢說,主要是一群學生對於美術老師的緬懷,期望能保留其故居建築。再者,也因此建築群為日治時代的歷史建物,並引起在地民眾的關心,因而讓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努力將其修復而成為一個長期推廣美術與教育的空間,並於97年正式對外開放使用。
「蕭如松故居」重新規劃後,多了藝術作品展示、藝文交流等教育性質功能。(記者房書勤攝)
陳昭賢表示,竹東客家地區人文薈萃,除了蕭如松大師之外,也還有許許多多的藝文、美術、書法、音樂的名家,希望藉由蕭如松大師故居的整建,塑造竹東地區的藝術園區,並作為藝術作品收集、儲存及展示、發表之中心。同時亦創造一個竹東藝文美術的新基地。
蕭如松老師的故居,是他儲放物品的空間;也是他生活的最重要部分;更是儲存屬於客家人記憶的共同資料庫。對其具有文化藝術價值又有客家代表性的故居,以再生利用之方式加以保存修復。同時,借助民間的力量與公部門的結合,共同經營管理,以餐飲、咖啡、品茗的方式與歷史建築的共構,讓更多人來此參與、使用,使園區亦成為地方上的一個文化景點與特色。
除了靜態的展示,園區也規劃了動態的音樂演奏及小型劇場的演出,以提供更多地方藝術界、教育界的人士來參與。名冠藝術館希望藉由歷史空間之再生利用設計重點將其內在的藝文、文化內涵與休閒產業結合,讓更多的人來認識、瞭解蕭如松大師的繪畫風格、藝術成就與他的生活哲學,同時更提供大家更具文化氣息與藝術價值的休閒型態。
「蕭如松故居」不但是蕭氏過去儲放個人物品之私人空間,同時也孕育是藝術生命的重要溫床。(記者房書勤攝)
富含歷史意義及文化資源的「蕭如松藝術園區」,隨著周休二日國人休閒的意識高漲,加上近年來地方政府著重文化產業的全力推廣,成為地方民眾的休憩場所及藝術愛好者的朝聖地;藉由餐飲服務與藝術文化相關知識的導覽,並佐以各式各樣的文化DIY活動,以活動的趣味性提高民眾的學習興趣,增加了居民的遊憩活動的深度。
蕭如松藝術園區進駐單位於委託經營點開辦餐廳及咖啡廳等服務,每天端出香濃咖啡,以及提供精緻餐點,滿足參訪者需求。讓民眾不僅能在園區內從事餐飲消費和休憩旅遊,更能在文藝活動參與中,進一步認識蕭如松老師之所以為國內最重要的藝術家及教育家的情操,以及體認客家文化的現代魅力。
名冠藝術館現今已將故居空間以及週遭的舊宿舍整建,附加其藝文性質功能,包括藝術作品展示、藝文活動交流地點、藝文研討講座舉辦、民眾的藝文休憩空間等…,賦予此處新生命。特別在今年蕭如松老師逝世20週年暨九十歲冥誕紀念活動之刻,在學術規模的展覽活動中,竟然發現許多愛好者與追隨者,主動提供畫作收藏或手札照片資料,足以讓觀者一窺大師畢生創作的全面貌,表達對於蕭老師重要藝術成就的崇敬。
大專學生客家藝文營參訪蕭如松藝術園區,名冠藝術館總監陳昭賢(左二)負責導覽解說,學子們獲益良多。(記者房書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