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王彩鸝、彭宣雅/台北報導
最近去蘭陽博物館的民眾在拍照取景時,會發現融合地景、與環境共生的蘭博館旁邊,竟冒出一根巨型柱子─29層樓高的私人建築,拍照時避都避不掉。超高建築毀了宜蘭最美的地景,建築師及文化界人士質疑,「城市美學何在?」
烏石港附近新蓋了一棟29層樓高的建築,被質疑破壞蘭陽博物館與環境融合的地景。 記者王彩鸝/攝影
在地民眾說,以往朝山邊望去會微笑的風景,現在每看一次就咒罵一次。也有人揶揄,高樓不可能打掉,「現在只能靠Photoshop(修圖軟體)可以阻止悲劇的發生」。
建築物破壞天際線、地景和城市美感,受害的不只是蘭博館,還有大屯山的美麗稜線、南海學園等,都被高聳建築體切割破壞,大巨蛋的興建讓國父紀念館宛如頭上長包,一品苑讓小南門好像拄著一根枴杖。
環保署前副署長邱文彥說,曾有德國人來台批評,「台灣的都市景觀像豬窩一樣」,尤其看到國內很多建築都未考量整體景觀,曾致力推動景觀法的他表示,修法可能牽涉阻擋很多利益,困難重重。
建改社理事長、中原建築系副教授曾光宗說,上述破壞地景和天際線的建築,都是「合法誕生的地景殺手」,建商依法申請建照,建管單位也依法核發建照。以蘭博館附近的29層高樓為例,依容積移轉而往天空發展,但容積率是為了解決都會地區公共空間不足的手段,蘭陽平原若也鼓勵建商容積轉移,就會犧牲天際線和海岸線的美景。
「每個人都有看到好景觀的權利。」曾光宗說,地景和天際線都具有公益性與公共性,像日本京都整座城市的建築都有限高,日本的農田綠地上也看不到超高大樓;但台灣不僅官方不重視,民眾也無感,才會一再出現破壞天際線和景觀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