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左裕
自今年起國內的貨幣政策開始轉向,自之前的寬鬆轉為緊縮,方法包括升息、調升存款準備率(升準)及選擇性信用管制等,除了應驗了筆者自去年七月起對通膨趨勢及升息政策的預期(林左裕,2021&2022a)外,這些政策的專業性與複雜性也讓讀者霧裡看花,對未來的市場走勢更充滿疑慮。本文簡要介紹常用的貨幣與財稅政策工具、以及對市場可能造成的衝擊,供讀者在股市及房市投資決策前參考。
首先是央行貨幣政策中的「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此工具係自市場上買賣債券、再間接影響市場資金之流動性與利率,進而調節投資溫度(林左裕,2022b)。舉例來說,若市場過冷,政府想調降利率拉抬景氣,可購入公債,除了將資金挹注入市場外,也可因債券價格上漲後,因殖利率下跌而引導整體市場利率走低,再期以低資金成本刺激投資。如美國自2009年起的第一次及第二次的「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 QE1 &QE2)即是此手法,當時聯準會向銀行購買公債及房貸擔保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 MBS),期藉提高銀行資產的流動性再鼓勵其放款,但當時銀行甫歷經房貸的高違約率後已對市場失去信心,因此QE1&2對拉抬金融風暴後的景氣效果緩慢且有限,故才再祭出QE3--- 調降重貼現率(Rediscount Rate)。
第二個常用的金融工具就是調降重貼現率(即銀行向央行借款所支付之利率),對降低資金成本有直接的影響,自美國實施QE3將重貼現率降至0.25%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銀行業者即積極放款賺取利差,景氣也開始明顯好轉。
第三個金融工具則是「調整存款準備率」,我們在銀行的存款是銀行(欠我們)的負債,而銀行必須將這些錢再借出去或轉存至他行,賺取利差,但是必須保留一比率在行內金庫或以準備金存至央行帳戶,此比率稱為「存款準備率」(Deposit Reserve Ratio)。舉例來說,若存款100元,存款準備率為10%,則僅需留10元為準備金,可借出或轉存至他行90元;第二家銀行收到90元的存款,則留9元準備金,可借出81元,如此連環效應下,即可在市場上創造出10倍(=1/10%)的貨幣(即1000元),稱為「貨幣創造」(Money Creation)的功能,藉此加速經濟的發展。若景氣低迷,政府想自銀行體系釋出更多資金,則可調降存款準備率,若降為5%,則可創造出20(=1/5%)倍的貨幣(即2000元),市場也將因資金的充裕而預期有更蓬勃的發展。
以目前美國通膨超過8%的情況下,將原來自2009年起寬鬆的政策轉為緊縮的趨勢可能持續一至二年,此政策方向即為「逆QE」或「量化緊縮」(Quantitative Tightening, QT),包括減少購債(即逆QE1&2) 及升息(即逆QE3),此二工具均將使聯準會資產(包括證券持有及對銀行之放款債權)縮水,因此稱為「縮表」,外界的資金也將因此減少而影響股市及房市之動能。
台灣因當時未實施QE1&2,因此目前在「逆QE」的手法中,除了升息外,央行再祭出「升準」的工具,幅度雖不大(升息共1.5碼,升準0.25%),但已具宣示效果,銀行體系也將收回千億以上的資金,在縮表的政策方向下,對市場已產生緊縮的效應。
除了上述的三個政策工具外,央行還可直接調整貨幣供給額及對特定產業(尤其是不動產業)進行選擇性信用管制,這兩項工具讀者較孰悉,此處不再贅述。另目前美國財政部及貿易代表署間的爭論---調降(對中國的)關稅,則是在財政政策中的重要工具,然造成這次通膨風暴的原因係長期的QE(過多的錢),遇上新冠肺炎疫情下因封城及隔離所致的短缺(過少的商品),輔以俄烏戰爭的火上加油。筆者認為,降關稅僅能微幅解燃眉之急,無法解決通膨的根本問題。
綜上美、台的金融政策方向來看,就股市投資者及房市參與者而言,既然升息態勢明顯且將持續,在股市宜「持盈保泰」及注重基本面;在房市買方可擴大議價空間,賣方則不應過度堅持原訂的投報率,這將是順應趨勢且務實的市場求生術。
參考資料:
林左裕(2021) 正視疫情所致的通貨膨脹風險,好房網,2021, 7, 6, https://news.housefun.com.tw/tsoyulin/article/205058302931。
林左裕(2022a) 「印鈔是過去 升息是未來」,好房網,2022, 2, 8,
林左裕( 2022b) 不動產投資管理,第七版第八章,智勝文化事業,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