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劉永祥
建築占能源消耗的大宗,不同機構的用電密度差很大。依據能源局統計,扣除室內停車場面積後,各類用途建築物732家樣本中,2015年耗電量密度最高者為某家電信機房(每平方公尺1867.3 度),最低者為某高中(每平方公尺21.6度),兩者相差90倍。
電信機房、百貨商場、旅館及醫院用電量密度較高。(好房網News記者 陳韋帆/攝影)
建築物單位面積年用電量密度,是以建築物之年用電量除以總樓地板面積。從大分類來看,電信機房、百貨商場、旅館及醫院用電量密度較高。扣除室內停車場面積,29家電信機房平均每平方公尺用電916.9度,排名第一;其次是百貨商場類中的百貨公司(368.1度)、一般量販店(355.6度)及購物中心(296.1度)。醫院類中的醫學中心單位年耗電量密度排名第五,20家平均為每平方公尺288.5度。
今年夏季供電吃緊,中研院地球所研究員汪中和提醒,台灣除了供電壓力,還有減碳壓力,如果還是高比例依賴燃煤及燃氣發電,政府宣示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將無法達成,「政府對低碳綠色能源的研發及扶持要有更積極地的做法」。
為實現非核家園目標,政府宣示,2025年天然氣發電將占總發電比例的50%、燃煤占30%、綠能占20%。汪中和認為,目前供電結構核能占比仍大,去年為12%,要在2025年全數以再生能源取代難度很大。另外,燃煤發電汙染及後端成本都很高,不足取。「非核是不錯的目標,但政府不要把自己綁死」,要作最適化調整,舊有核電應作最好運用,保障轉向綠色能源期間的供電穩定。
他認為,政府對減碳議題推動層級不夠,資源分配不到位,做法太慢,也非常不合理,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例如節能的推動只靠能源局、經濟部及部分企業,結果就是綁手綁腳,推不下去。
我國雖設有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汪中和指出,政府態度消極,功能不彰,沒有人力及經費;因應層級要提高,應將國土規畫、水、電等相關部門綁在一起,由院長層級領導。政府要組成非常好的團隊,長期穩健推動下去,例如,「荷蘭成立專業團隊,一次給100年經費。」
他點出,台灣的非政府組織、如台積電及台達電等企業及民間團體,在防災、節能等方面投入很多。政府推動氣候變遷因應及國家永續政策,若能結合企業及其他民間力量,可以省很多力。 對於能源轉型及綠能發展,汪中和認為,政府應每年固定投入資源,用於綠能的研發及扶持,「有一樣是政府應該參與的,就是儲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