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林周義/台北報導
國際期刊《Nature》近期引用美國醫療保險公司Cigna Group 2021年數據,探討孤獨對健康的危害。調查顯示,孤獨成年人的睡眠障礙盛行率比不孤獨者多7成、體重問題多5成、藥物或化學物質的使用多2倍、神經系統疾病多3.5倍、腎臟或泌尿科問題多4成。專家分析,3C產品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疏離,現代社會追求功利、個人主義興起,都是造就孤獨感的原因。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3C產品盛行的時代,人與人的關係變得疏遠,少子化、高齡社會來襲,青壯年工作壓力高,陪伴長者的機會變少,許多長照家庭,長者都由外勞照顧,文化、語言都不同,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每個人都沒辦法以單獨的個體存活在世界上」。南方心理諮商所院長羅惠群表示,從出生開始,人就與各種人事物產生關係,包括父母、手足、同學等,不是單獨存在。關係在人類社會是自然而然產生的,但進入工業化社會後,在追求個人功能、創造的價值等功利主義之下,聚光燈也開始打在個體上。
過去社會中,人們內在探尋、關係經營的比例都很高,但隨著痛苦指數升高,人的狀態就失衡。羅惠群表示,當今的社會是追求個人主義的社會,太關注內在,害怕不優秀、不成功,忘了人在關係中的定義,就會由內而外產生孤獨感。
羅惠群表示,當人們失去了往外看的機會,沒辦法「利他」,就難以體會到生活中互相關懷、助人的快樂。人際關係的疏離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構成影響,當壓力荷爾蒙增多,就會增加癌症等健康風險,而失去親密感,也難以分泌對人體有益的催產素。
面對當今社會的孤獨感,陳秀熙認為,須善用AI解決,行動不便而難以外出者,可藉由「社交元宇宙」方式與人互動,例如聊天機器人、虛擬實境等。
羅惠群也指出,AI現已被開發用於悲傷輔導中。面對失去孩子的家長,AI可模擬孩子成年後的樣子、聲音變化,甚至還能擁抱。當穿戴式裝置興起,沉浸式體驗未來將有望取代實體接觸,虛擬角色也會越來越真,雖然不是真的,但也是一種「關係」,或許將成為特定時代、特定族群的社交來源。